主場新聞
2013年6月7日
作者為聖公會鄧肇堅中學校長
最近一所百年名女校欲離開津貼學校的行列而走上直資之路,再次引起城中討論這個直接資助辦學模式對香港社會的影響。「直資」計劃當然是一個教育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但對筆者而言,這更是一個信仰問題!
筆者對新校以直接資助模式辦學沒有多大的反感,但對傳統津貼名校,特別是教會辦的學校轉為直資並收取高昂的學費卻深感憤慨。因為這涉及一個重要信仰原則,亦是舊約亞摩司先知對當時選民宣佈上帝審判的其中一宗罪。阿摩司書六章四至五節清楚告訴我們,上帝選民受審判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只顧享有自己的利益而忘記了自己從前的苦難,更對現在在相同苦難壓迫下的同胞不屑一顧。換句話來說,上帝厭惡選民(也是現今教會)的「忘本」。
阿摩司書:6:4 你們躺臥在象牙床上,舒身在榻上,吃群中的羊羔,棚裏的牛犢;
6:5 彈琴鼓瑟唱消閑的歌曲,為自己製造樂器,如同大衛所造的;
6:6 以大碗喝酒,用上等的油抹身,卻不為約瑟的苦難擔憂。
由此觀之,你就會知道為甚麼筆者認為名津校轉直資是一個信仰問題,因為這正正就是忘本,是昔日津貼教育制度下受益者的忘本,也是整個香港教會群體的忘本!教育和脫貧及社會流動的關係已不需要在此再多作討論;無論一個人怎樣說,名津校轉直資就自動剝奪了大部份低下層小朋友入讀的機會。就是造成社會的更不義,難道這與我們的信仰無關嗎?
很多名津校轉直資都會說因為現今的教育政策不濟、不公、不義。所以為求保護學校的「光榮」傳統(她們總忘記了教會辦學是為所有人,特別是被忽略的貧苦大眾,今天的所謂「光榮成就」只是歷史發展的結果,並不是真正辦學的原因,更非是學校的傳統!),轉直資避開教育政策的種種不是好像是她們唯一的出路。但正如筆者說過,
直資計劃是政府教改的一隻重要棋子,所以政府不惜威逼利誘,驅使香港名津校轉為直資,以此直資計劃為市民,特別是中產市民對教育訴求減壓、降溫。從這個角度來看,名津校轉直資確實會從政府手裡拿回一些自主權,確實會避開一些不濟的教育政策;但所犧牲的不單是一些欠缺資源的家庭子女不能入讀,更大的不義是背棄了香港大部份的市民。
因為這些名津校,以其歷史背景、名氣和歷屆畢業生在香港社會的影響;本來就有牽頭作用,帶領一眾津貼學校和全港市民一起向政府爭取更合理的資源和更完善的教育制度,造福香港的下一代。但她們竟選擇獨善其身,只求自保而轉直資而去,置仍留在津貼系統的大部份香港市民於不顧,讓政府繼續推行不濟、不公、不義的教育政策,難道這不正正就是阿摩司先知所痛斥的忘本現象嗎?
同樣面對教育政策的挑戰,同樣面對政府的威逼利誘,天主教,特別是喇沙會、耶穌會在香港所辦的名津校如喇沙書院、港九華仁等卻拒絕轉直資。筆者引用華仁狄恆神父於二零零一年十一月三十日接受星島日報訪問的一段話來說明:
「現有教育制度的限制下,直資制度確實很吸引,因其給予學校在選取課程、科目、教學語言、收生、師生比例及收取學費上有很大的自由,以維持一個優良的學習環境。但直資的自由卻要換來沉重財政負擔,且大部份更會轉嫁到家長身上。狄神父坦言,不想華仁書院變成主要為富有的家庭服務。『耶穌會的辦學精神是為有需要的人服務,包括窮人,特別在世界經濟轉差的今天,不少父母的財政負擔已經很重,故校董會已決定不會加入直資學校行列。』」
這是一個擲地有聲的宣告,縱然面對種種挑戰與艱難,仍以耶穌會辦學的精神作為最後的依歸,這就是信仰的見證!
主耶穌說:『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裏,你們來看我。』義人就回答說:『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甚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裏,來看你呢?』主耶穌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教會辦學,若不以有需要的人,特別是以只能夠透過教育去脫貧的低下階層為念,是不是背棄了主耶穌對教會殷切的期望?
原文刊於《時代論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