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文德彬 - 回應「陳雲vs.碧樺依」對話

評台   2013年6月12日

一句「不批城邦枉少年」,足以反映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陳雲近期的惹火程度。有支持者尊稱他為老師,有反對者指他散播仇恨,呼籲嶺大校方辭退他,雙方各走極端。陳雲的城邦論述,紛紛成為網民、社運份子和泛民的焦點 。網站《評台》早前邀請了陳雲和香港大學社工系博士碧華依(Raees Baig)討論香港人身份和香港少數族裔權益問題,上周四在網上刊登了兩人經主持人編輯後的對話(編按:該文為何雪瑩、林緻茵:公共對談系列:何謂香港人?陳雲vs碧華依)。

對話內容豐富,總算是近期一片針對陳雲的人身攻擊中,難得一次有文章嘗試認真探討城邦論述,筆者深感欣慰。惟讀畢對話後,發現陳雲和碧樺依有如自說自話,實際火花欠奉,碧樺依的回應有點文不對題。筆者將從陳碧二人觀點本身,以及主持人訂題兩方面,分析是次對話。

陳雲一如列出在《香港城邦論》和《香港遺民論》的觀點,稱中國共產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掌政多年,不斷破壞中國文化,近年更在政治上壓迫香港,因此香港必須恢復自立為城邦,重建已散落在香港本土的中國文化優點。陳雲在書中稱,要建立城邦,便須確立族群身份和本土利益,而整個確立過程必須透過現實政治(realpolitik)的手段才可達成。碧樺依聽到陳雲的香港人身份和本土利益之說後,立刻指出陳雲定義兩者時,準則非常含糊 。陳雲亦承認,以嚴謹科學態度來定義香港人身份和本土利益甚為困難,因此指出兩者均有神秘力量,並指自己對兩者的定義屬感性,不用思考,並總結「會捍衛本土利益的,就是香港人」。

碧樺依以學術論證過程,批評陳雲的香港人身份和本土利益之說站不住腳,邏輯上沒有做錯,但她似乎誤會了一點,就是政治宣言以至政治論述本身,難以用學術角度來證明其邏輯對錯。陳雲的城邦論系列是徹頭徹尾的政治論述,指出香港人應有書中所說的利益,試問民眾(不論是多數或少數)的利益如何證明對錯?邏輯推演下去,就是眾人皆自私,如果指出自私是錯誤的話,那麼「政治」這兩個字恐怕已在世上消失得一乾二淨。既然政治活生生就在你我以至所有世人身邊,以邏輯對錯來看待政治根本是捉錯用神。談及政治論述,如美國的茶黨運動(TEA party movement)、英國的疑歐論述(Euroskeptism)和中國大陸的反日愛國主義,大多是分析其說服力(說服力包含人的主觀意願,未必符合客觀的邏輯論證),以及在真實世界的影響力,與邏輯對錯關係不大。碧樺依說自己「如果我們無法定義何謂本土利益的話,我無法參與討論」,顯是她用錯思考方式,因此無法與陳雲討論。

碧樺依稱自己無法定義本土利益後,又指陳雲口中的「左膠」(泛指奉西方左翼理論為尊的年輕社運份子和知識份子)不是政府一份子,無法阻礙政府推出行政策,以此批評陳雲的說法未有包容不同的意見,並強調陳雲的說法是精英主義。

陳雲的說法除了是政治論述外,更是論述變成政策的實際操作過程。不止威權國家,即使民主國家推行政策時,也不可能包容所有意見,否則所有政策均不可能成事。舉個例,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早前履行了競選承諾,順利立法保障同性婚姻,但旋即引發百萬人在巴黎街頭示威,這樣的話,奧朗德是包容了同性戀者的婚姻權益,還是不包容保守派的家庭觀念?民主制度之生,就是為了盡量平息這類「雙方均宣稱有各自利益和權利」的矛盾,一切以選票來解決。奧朗德游說屬自己友的中間左派國民議會議員和參議員投贊成票時,會否多此一舉包容在野的中間右派的意見,加入對方的建議?這個情況,只會在總統所屬的黨派未能在國民議會取得過半數議席時,才會發生,以便順利使法案通過。社會黨為首的中間左派在國民議會和參議院未來四年均是多數黨,絕對有利奧朗德施政,所以他應理所當然地「不包容」,以履行他的競選承諾,挽回現時低落的民望。

同樣道理,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執政首兩年亦獲得黃金機會,所屬的民主黨同時掌控參眾兩院,因此他才可以「不包容」共和黨的意見,為總值7870美元的刺激經濟方案(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立法,以及改革醫療制度,立下俗稱「奧巴馬醫改」(Obamacare)的《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碧樺依所指的「包容不同意見」,不過是泛指各方起初討論事件時的應有的操守,而陳雲的說法已經觸及政策實際操作層次,根本不可能發生碧樺依口中「包容不同意見」的情況。或者換個說法,她以是否「包容」來衡量政策實際操作過程,做法是無意義。

對話著墨最多的,也是至今批評陳雲城邦論的聲音,就是城邦論說法過份強調本土利益,違反「普世價值」(即人權、自由、環保等),意味普世價值是放緒四海皆準。對話刊登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孔誥峰(Ho-fung Hung)隨即在facebook留言,回應碧樺依對普世價值和本土利益有衝突的說法,筆者在此嘗試完善孔副教授的說法。孔指,在現實世界中,普世價值必須透過政權來實踐,受政權管治或統治的住民社群才可受普世價值薰陶,普世價值不能單獨存在於世。這呼應陳雲在對話中稱,普世價值本身是空泛的概念。孔又稱,本土利益不能自動轉化成普世價值,但如果本土利益獲引導來確立成本土意識,促使政權本土化(即以住民利益為依歸,從而獲管治權或統治權合法性(legitimacy)),便有助普世價值在該社群伸張和散播。孔強調,現在的香港特區政府漸漸以外來強勢群體(中國大陸投資者、旅客、專才)的利益為依歸,不再服務本土利益,而如果有人要求現在的香港特區政府(孔稱港共政權)為多數本土居民伸張普世價值,跳過政權(再)本土化這一步,只會是緣木求魚。孔的理論,下圖簡單說明一切:
clip_image001
歐洲和北美在十八至十九世紀建立民族國家(nation-state)時,便已經歷了「住民>本土意識>本土化政權」這個過程,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亞洲解殖獨立時,亦是經歷相同過程,不能幸免。現在我們看到歐美國家的公民和政府富有普世價值,是因為歐美在「本土意識>本土化政權」的過程中,熬過長時間的痛苦(法國經歷了數次共和、王朝復辟、帝國復辟、維希政權;美國經了獨立戰爭、南北戰爭;德國和意大利的統一戰爭;英國差不多是最和平),本土政權基礎得以鞏固後,起源於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的普世價值深入民眾思想,其後與本土利益合二為一,使政權可同時伸張本土利益和普世價值(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便是最佳例子),如下圖所示:
clip_image002
即使是這樣,由於每項政策均觸及各方利益,在政策實際操作的層次上,普世價值最多只能與本土利益調和,遑論前者可凌駕後者。再者,能推行同時在政策上伸張普世價值和本土利益的政府,一個可能性是政府處於強勢(政治領袖所屬政黨於國會取得過半數議席),另一個可能性是各黨派放下政治利益,共同伸張超越黨派(所代表的選民)利益的普世價值。兩個可能性均屬罕有,而後者比前者更罕有。在現實世界,普世價值往往需屈服於本土利益,這個例子屢見不爽(美國政府雖然是《京都協議書》的簽署國,但國會未有批准為符合協議書原則而立法)。嚴格來說,碧樺依在對話中不是毫無道理,但她提及有關普世價值的終極目標,已經是真正的本土化香港政權建立後,才要考慮的事(推行結合普世價值的政策,與國際看齊)。如果碧樺依希望達到心目中的理想,香港便必須經歷政權(再)本土化,然後執政的民選政府一是屬強勢,一是聯合在野黨派推行她心目中的政策。以現時的政局來說,政改方案仍未啟動諮詢程序,政權能否(再)本土化亦成疑問,更不要談更困難的目標。這只能說她空有理想,但未有考慮現實的政治情況。

陳雲在城邦論系列的書中,指出香港的華人為主本土文化,既承傳了不少中國文代的優良傳統(正體字、保留了帶有唐朝古音的廣東話等),也結合了西式的法治精神、契約精神、人權精神和公民意識等,以此強調香港的本土文化本身已包含了現今的所謂普世價值。陳雲未有在對話中覆述這部份的政治論述,而假如他這樣質問碧樺依,恐怕碧樺依不易招架。

陳雲和碧樺依在對話中,甚有各自表述的觀感,前者一如以往,如常表達其城邦論立場,惟後者未有掌握現實政治的概念,以及現實世界的運作過程。這除了是可能與碧樺依對政治本身了解不足外,主持人在訂題方面也有問題。主持人邀請陳雲和碧樺依對話,是希望屬主流香港人身份的陳雲,與屬少數族裔的碧樺依,以兩者不同的族群身份討論城邦論引申的香港人身份問題。可是,由於城邦論述的重點在於反共,並主張建立真正本土化政府,是安內攘外,而非解決香港內部的少數族裔融入問題。主持人錯誤以為陳雲和碧樺依代表著利益對立的群體,但其實城邦論幾乎與少數族裔無關(因為焦點不在此),導致碧樺依往往未能對準城邦論述可能出現的實際操作問題來回應(碧樺依在對話初段質疑陳雲的本土身份定義,已經是最有力的回應,可惜她無以為繼,陳雲的城邦論述除了此點外,大致未受真正考驗)。另外,主持人似乎犯了與碧樺依類似的錯誤,以為本土利益和普世價值是絕對衝突,而且後者是凌駕於前者,不知道兩者在現實世界中不單有先後之別,而且弄不清現實中帶有普世價值的政策,背後是有很多前設。由是於此,對話的方向給塑造成陳雲代表本土利益,與普世價值代表碧樺依的話語權之爭。陳雲的說法揉合了本土利益和政策實際操作兩部份,主持人和碧樺依未有察覺,依然以普世價值來對照陳雲的論述,形成兩人自說自話之餘,碧樺依的大部份的回應也顯得乏力。順帶一提,是次對話內容是經過編輯,並非有如劇本,一字一句把兩人的說話紀錄下來,或許是負責編輯內容的人為了節省時間(因為要完完整整紀錄兩人的說話,隨時比編輯內容更費時間),但對讀者來說,兩人之間的火花隨時因內容經過整理而減少。

總括而言,因為對話的框架先天有問題,而碧樺依或對政治不熟書,未能理解政策實際操作和普世價值屬不同的範疇,難以比較,以致對話未能真正帶出城邦論述可能潛藏的問題。

後記:筆者由2012年起,已開始閱讀陳雲的《香港城邦論》、《香港遺民論》以及他的facebook留言,本人幾乎是目睹整個城邦論述誕生。可惜以社運和泛民支持者為主的批評者(建制派支持者不在此列),大多未有認真細閱論述和留言文字的邏輯和前設,便隨即以人身攻擊方式針對陳雲本人,而非另立論述,修正或推倒陳雲的觀點,這是筆者最失望的一點。直至這篇對話公諸於世後,終於有人嘗試認真討論城邦論述,筆者對此非常高興。不管讀者喜歡與否,客觀來說,陳雲的城邦論述正以雷霆萬鈞之勢,推動香港民主運動論述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執筆之際,《明報》星期日版的副刊便刊登了岑朗天等學者有關城邦本土論述的文章,台灣和日本已開始報道城邦論述對香港的影響),正有世界歷史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之感。假如泛民和社運繼續固步自封,不但可能形勢落後於人,香港民主發展或因此永遠走不出泥沼。

Vic:文德彬此文值得細閱。限於學力,我無法如此深入地評論陳雲的論述。陳雲是個很sophisticated的人,除了寫書,在facebook發表了很多惹火言論。論者若只執著於陳雲過火的片言隻語,便斷然否定他的整套論述,那是很可惜的。

1 則留言:

  1. 無政府主義者,對管治者不滿,自古皆然,有誰甘心被人鉗制,認為自己ー套比你優勝,為什麼要用你的規條,人的觀感和角度是很自我中心的,飽食者怎知饑民和貪婪者對蛇、齌、餅、粽的重要,ー生處於受辱和不公的環境下,朝不保タ,人微言輕的小道理,爭取止於紙上談兵,書生論政,没有幾多個可以成功的,土改時的貪婪和無知也正好反映到中國人的水平,文棍用人民可以當家作主來騙飯食,明哲保身,委曲求存,強權公理,勝負是很明顯的,小市民的心聲,但求ー家温飽,安度餘生,民權公義或榮華富貴,人們的取捨,也是顯而易見的.對ー般人的智慧和尊嚴的估計過高,對政府的横蠻無恥估計過低,也是失敗之源!不自由,毋寧死,究竟為這個ロ號而死的,歴史上有幾人?ー將功成萬骨枯反而很常見,有誰願意成為萬骨之ー?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