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正聲 am730
2014年07月16日
七月七日,中共舉辦抗日戰爭爆發七十七周年紀念,大陸中評社報道:「上午,黨和國家領導人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講話。」句句先黨後國,充分發揮了肥黨瘦國的統治精神。而「發表講話」四字,當然也是中共話,不是國語。
李白有《書懷贈南陵常贊府》詩,自我開解說:「問我心中事,為君前致辭:君看我才能,何似魯仲尼?大聖猶不遇,小儒安足悲?」蔡東藩《前漢通俗演義》第八回秦二世要處死公子將閭等兄弟三人:「因遣使致辭道:『公子不臣,罪當死。』」李白不會說:「問我心中事,我發表講話。」蔡東藩筆下,也沒有「因遣使發表講話」那樣下流的寫法。
「講話」中文從來不作名詞用,其中「講」是動詞,「話」才是名詞。湯顯祖《牡丹亭》第十齣柳夢梅對杜麗娘說:「小姐,和你那答兒(那邊)講話去。」《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高翰林邀萬中書吃飯,飯後同遊花園:「高翰林同萬中書攜着手,悄悄的講話,直到亭子上去了。」中文的「講話」,怎麼變成「發表講話」?
查第二版《朗文當代高級英漢雙解辭典》,就可找到「發表講話」的詞源。辭典deliver條下,有to
deliver a speech這說法,而deliver譯作「發表」,speech的動詞speak則譯做「講話」。現代漢語人於是把「發表講話」當作to
deliver a
speech的方塊字寫法,只求符合英文句式,那裏管他合不合中文規矩。
二零一四年二月二十一日,臺灣《中國時報》有《臺獨絕無前途》一文,說有個丘宏達教授向來反對臺灣獨立:「馬英九總統曾多次發表講話,肯定其貢獻。」二零一三年一月六日,香港《星島日報》報道行政長官梁振英舉辦酒會,和三百
支持者歡聚:「梁振英發表講話後,就與各界人士交談及拍照。」說「發表講話」而不說「致辭」,對現代漢語人而言,有兩大好處。第一,這證明他們不懂中文,身分因此比中國人高一等;第二,「發表講話」比「致辭」用字多一倍,符合冗長原則。
現代漢語以冗長為貴,讀者假如不明白,不妨看看習近平七月七日「發表」的兩句「講話」:「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使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三十二字,等於中文十七字:「抗日戰爭,使中華民族空前覺醒,空前團結。」
周三刊登
作者專研中英文,以寫作、翻譯為業。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