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盧斯達 - 愛和恨,都是形勢逼出的人性

香港蘋果日報    2013年1月23日

我的外甥女差不多一歲了,粉雕玉砌的,又愛笑。但想到她媽不久就要費盡心思為學位籌謀,就不會覺得很愉快。

不說遠,就在十年前,香港人也不用費神去想幼稚園學額的問題。孩子長大了,等到適齡,然後待政府統一派位。小孩子三兩步就能去到校園,在過去,是理所當然的事。正如過往政治人物有誠信、立法會議員不會大喊「究竟政府做錯了甚麼呀」,也是天經地義的。只不過,九七以後,世界不同了。我們在各方面都失去了優雅溫柔的本錢。乘車時,我們的腿會不時被行李車輾過、會被批肘、會逼得呼吸困難。孕婦會擔心不夠床位,要在走廊臨盆,會擔心沒有奶粉;我們害怕自己喜愛的書店、食店、戲院終有一天會被X生生和大陸客所取代。

我們沒法再保持八九十年代那種西裝骨骨的中產氣;面對中國客,我們也不再能情深款款。為甚麼今年的適齡學童會多了四千人?敢情不是香港人的處境突然變好,讓夫婦們有心情好好造人。連個房子也沒有呢,怎敢生子。我們熟悉的世界,盡成了金舖、藥房、名店。幸好外甥的媽夠誠心,天天自己餵人奶,不然她也會因為遍尋奶粉不果,而記恨於大陸人。誰不想乾乾淨淨,在學院裏講包容、在街頭上講團結?可是愛和恨,都是形勢逼出的人性。

以前「回鄉」,是回窮鄉僻壤,帶着一車物資、鈔票。大家相聚,是心頭一熱、溫情滿瀉。「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這是一句中國諺語。中國人有錢了,以前抑壓的怨氣就馬上發洩出來。「沒有中央政府照顧,你們玩完了」、「沒有中國人來消費,你們玩完了」、「沒有中國人給你東江水,你們玩完了」。連香港政府,都是站在人家那邊的:「我們要抓緊機遇,背靠祖國、面向祖國、全方位祖國」,呼吸一口氣,都不敢不提祖國。權力是北方來的,當權的,就連全港市民的膝蓋也一併跪了。

記得曾蔭權時代的堂堂行政長官,面對中國某省省長,拍張照,腰是彎着的,只差沒有堆起笑,說一聲:「喳!」這屆的梁振英,連施政報告都像是大陸人寫的。香港政府服務外人多過自己人,久矣;自從「自由行」以來,港府就非常「世界主義」、大愛無疆。警察先生會護送水貨客,林鄭政務司則說「問題已經解決」;教育局局長則說,北區家長希望獲得優先派位,是要不得的,香港家長應該也要「照顧跨境學童的分流及供求」。

自己吃不飽,也要先想着「同胞」,多偉大。北區的小朋友,沒有北區學額,「被勸喻」要先顧人家。包容嗎?說得出口的,大概只是針刺不到肉。正如平日不坐火車的,不知道在火車上要心平氣和有多難。誰想擔起暴怒的罪名?香港人愛面子。誰想跑出來阻擋水客?今時今日,共患難的日子完結了,發財立品又並不是新中國的主流文化。能來的,不是受壓迫的,而是來壓迫人的。對北區的家長說一句包容、要忍耐,他會覺得這比粗口更加難聽,最慘的是類似的話最多並非出於政府口中。

盧斯達
無待堂博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