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正聲
2013年07月03日
【am730專欄】去年九月十七日,《人民日報》揚言或會以經濟手段對付日本侵吞釣魚臺:「中國有『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意志和承受力。日本做好倒退20年的準備了嗎?」大陸官方語文,最愛東施效顰,連寫數字都不例外,學英文用阿拉伯寫法。而臺灣、香港現代漢語人,更紛紛學東施捧心。
請看香港政府新聞網今年五月二十八日發表的文字:「海關昨天在落馬洲支線管制站檢獲一公斤冰毒,市值約80萬元。」臺灣中央社六月十四日則有電訊報道:「臺中市瓜農趙令龍今年種了6顆大南瓜,最大的一顆重116臺斤。」他們學英文,卻不知道英文用阿拉伯數字,有成規可循。
一般而言,數目在「十」以下,英文會用英文字,「九」以上則用阿拉伯數字,例如中央社那一句,英文可以這樣寫:Chao
Ling-lung, a vegetable farmer in Taichung City, has grown six big pumpkins this
year, the biggest of which weighs as much as 116 Taiwan
catties。
現代漢語的阿拉伯數字用法,卻是雜亂無章,時而「6顆大南瓜」,時而「一顆」;或「殺敵一千」,或「倒退20年」。歷來沒有一個民族像現代漢語人那樣,刻意斵喪自己的傳統文字,不到字字下流的地步,誓不罷休。
英文用阿拉伯數字,有其道理。英文寫數字,比較累贅,例如一千三百八十二,英文是one
thousand three hundred and
eighty-two。但中文寫一三八二,和阿拉伯數字1,382幾乎同樣簡單。現代漢語人棄中文不用,除了「崇洋」兩字,我找不到其他解釋。
李白有一首《宣城見杜鵑花》:「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現代漢語人假如還會讀李白詩,他們讀的版本應是:「1叫1回腸1斷,3春3月憶3巴。」
陸游有一首《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有一天,這首詩也應變做「30,000里河東入海,5,000仞岳上摩天」。
而張三李四、陸九淵、杜十娘、五丈原、九龍、「沒十足把握,有一點遲疑」等,現在大概都應變做張3李4、陸9淵、杜10娘、5丈原、9龍、「沒10足把握,有1點遲疑」。據說這叫做「語文進步」。
周三刊登
作者專研中英文,以寫作、翻譯為業。
Vic:古先生指現代漢語運用阿拉伯數字雜亂無章,大致有理;讀台港報紙,不時會發現非常突兀的阿拉伯數字用法。不過,本文最後三段的例子,則是誇張的嘲笑,至少現實中尚未出現這種情況。至於說在中文中使用阿拉伯數字是「崇洋」,則難以苟同。阿拉伯數字為現代人類社會所共用,用之談不上「崇洋」,只有使用是否恰當的問題。
一般而言,中文寫作時,十以下的數字以及約數(如本文第一段的「倒退20年」),最好還是用漢字。十以上的數字,尤其是表達準確數值者,用阿拉伯數字無可厚非。
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大陸是跟歐美用1234,話佢崇洋無講錯。再者寫十份一,百份一,三仟萬或是0.1,0.01,30,000,000,那個清楚你自己睇。
回覆刪除愚以為,百數以下,寫漢字可也。個位數甚至雙位數如六十七、九十九,筆劃不多,亦不比阿拉伯數字繁複。數目大於一百者,如六百七十八、二千零十三等,簡化為阿拉伯數字,則較易寫、易讀。
回覆刪除阿拉伯數字始創於印度,後來傳到中東地區的阿拉伯地區,而得此名。現在它已成為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數字系統,通行於全世界。
回覆刪除作者的選擇,writer's choice.
回覆刪除二千零十三等,簡化為阿拉伯數字,則較易寫、易讀。
三仟萬,三 個仟萬,一清二楚。
30,000,000, 強調 00000..., 自己數。
十份一,台灣地方九份十份;強調十份,divisible,甚至可寫成十份之一,no more no less。
當然,古生會話,一 個仟萬,兩 個仟萬,仟萬幾時變成一個個;又或者十份之一,之乎者也,唔好阿之阿咗。
思歪689、思歪六八九、思歪六百八十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