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陳雲 - 黃皮

轉角    2013年07月15日

【am730專欄】上周回元朗老家,出門之際,媽媽停下腳步說:「黃皮初熟,忘了叫你妹婿給你摘一些,帶回去食。」我回顧門前的幾株老黃皮樹,枝上掛了果,疏落但壯碩,順口應道:「下星期回來再摘吧。黃皮耐留的。」

雖是同屬仲夏果物,黃皮不如荔枝那般火熱與早熟,黃皮熟得慢,熟了才見飽滿,墜枝而不落。荔枝熟了便殼爆汁漏,上午滿樹紅艷,下午便遍地落果,惹來黃蜂螞蟻哄搶。

黃皮、荔枝與龍眼,此等嶺南佳果,都不得好名。比如木瓜、楊桃、蘋果和李子,一看名字就知是果;枇杷、菠蘿、檸檬、榴槤這些雙聲疊韻字,讀來有異域的神秘感。龍眼是指果核黑圓如龍眼,有中原之氣息。荔枝在漢朝稱為「離枝」或「枝」,應是南方土話到了中原的漢音翻譯。荔枝之美名始自唐人杜牧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令人想起枝葉蔓生如薜荔,《楚辭.山鬼》說的「被薜荔兮帶女蘿 」。

黃皮之名,無龍氣,無楚風,樸素老實,客家話和粵語都叫黃皮,粵語音轉,皮讀如鄙。粵諺「黃皮樹了哥,唔熟唔食」,意謂騙徒總是先給予恩惠,套得交情,混熟之後才行騙。了哥即是北方話的八哥,黑羽黃喙之鳥,立於黃皮樹上,專揀熟果來啄食。然而了哥也未免委屈,黃皮熟了,只是皮薄多汁,略帶甘味,通體仍是酸苦。只是飽肚之後,食些黃皮,確可化滯,民間乃有「饑食荔枝,飽食黃皮」之訓。黃皮可搗爛製醬,用來蒸烏頭魚,納入魚肚蒸熟即可,用以辟腥,效用如酸檸檬一樣。黃皮加糖鹽和川貝末,醃了做果脯,有化痰生津的功效。

食黃皮猶如食厚皮少肉而多核的酸葡萄,然而往日小孩缺乏果物,甘之如飴。黃皮狀如雞心,食時先將黃皮自枝條扯開,果頂有一小洞,一手用指拈住,置於齒舌之間,牙齒自小洞壓出果肉,鼓腮啜入,舌頭旋即退出三數果核。食來舔嘴咂舌,殊不好看。小孩為之,頗有童趣;大人為之,狼狽不堪,斷不如食橙與李之動作優雅。也因食果吐核之故,夏雨之後,田頭地尾都是黃皮青苗,耐得冬寒與雞鴨踐踏的,不久便生出幾株樹來。

黃皮老樹仍能結子,老樹雖不如新樹之多果,但壯碩而甜。十年前,妻仍未患病,喜食果物。元朗老家庭院遍植黃皮,乃早年父親對抗地主收地而用空中壓條之法,廣為繁殖。黃皮樹高而直,可以密植,增加地主收地之果實賠款,如是者拖延收地許多年。當年仲夏,我做了地上了哥,伸手攀附高枝,專揀熟透的黃皮,逐顆摘下給妻品嘗。她不在山村長大,不耐酸物,老樹黃皮再甜,也酸得她牙關打顫。

周一刊登
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