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梁文道 - 中國人成熟嗎

梁文道 - 應該打一仗了
香港蘋果日報   2013年7月19日

在大陸做電視,最容易保證收視率的方法之一就是開一個軍事節目,就像每個星期發佈一回的「詹氏年鑑」,介紹一下各國最新軍火科技;又像人類戰爭史的個案分析,每週講述一場經典戰役。不知道為什麼,就有這麼一群軍事迷,他們的數量和熱衷程度足以撐起所有電視台的所有軍事節目,讓它們成為那些電視頻道收視率最高的頭幾位節目之一。

大部份小男孩都曾有過軍事發燒的階段,喜歡組合坦克,飛機和戰艦的模型,愛玩模擬戰事的電腦遊戲,假想自己擁師百萬,乃開疆拓土的不世名將。長大之後,這些玩具和遊戲就成了封塵的記憶,好比水痘,種過就不怕再犯。然而,大陸卻有如此一群似乎永遠長不大的軍事發燒友,以成年人來算,數量大抵遠遠超過其他國家。他們迷戀戰爭,想像戰爭,並把戰爭想成一種解決國際問題的簡單法門。就像我的朋友邱震海在他的新著《中國人成熟嗎》裏頭所舉的那個例子:

「2012年年初,我到毗鄰東南亞的中國某省演講,聽眾絕大多數都是來自全國著名大企業的企業家,談的不是中國的周邊安全,而是中國的內部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面對如此巨大的成就和巨大的問題,中國下一步到底應該怎麼做?一位在全國頗有名氣的企業家表示:『下一步,中國應該打一仗了。』此言一出,先是語驚四座,然後很快就贏得了掌聲和認同。」

震海兄的這個小故事,我一點都不陌生,因為我遇過太多太多類似的狀況了。不管是公開活動,還是朋友聚會,打仗那麼輕易地到達大家的唇邊。它不只是什麼局勢會引發戰爭的問題,也不只是該不該發動戰爭的問題,居然就是何時應該打一仗的問題;沒有理由,不需要太多解釋,自然而然。這種不忌憚戰爭甚至渴盼戰爭的心態,就像震海兄所言,是今日中國民間和精英階層的常見情緒;也如他的分析所述,乃當年德國和日本在走向戰爭前夕的社會騷動之翻版。(「中國人成熟嗎?」三之一)


梁文道:不打就不行了
香港蘋果日報   2013年7月20日

前陣子恰巧遇到全中國名氣最大的一位軍事評論家,他還是個解放軍的現役將軍,專門研究戰略問題,當然也十分了解今天中國軍事迷的心態。我開玩笑地問他:「如果現在微博上頭的東西全部都有外文翻譯,你猜外國人看了之後會有什麼反應呢?」他馬上回答:「那他們肯定嚇壞了。」當時我們正在討論中國民間的國際認識,那微博正好反映了中國不少百姓的對外心態。遇到釣魚島問題,當然有人力主打一場硬仗;遇到菲律賓的黃岩島糾紛,他們也是想打一仗再說;就算遇到越南的海洋劃界爭議,答案仍然還是趕快打一仗。這些言論只要外國人看得懂,那麼官方就算再多「中國人自古以來愛好和平」之類的說詞,也就一點效用都沒有了。

明明國際局勢如此複雜,明明認知這些局勢的框架如此多樣,明明在打仗和不打仗之間還有如此之多的選項;為什麼竟有這麼多中國人幾乎連想都不想,便把這一切考慮成「打還是不打好」的簡單問題呢?

邱震海在《中國人成熟嗎?》裏頭把這種現像總結為「戰略思維的貧乏」,並且將它看成是整體性的「國民不成熟」。的確,在所有有點歷史,有點影響的國家之中,恐怕只有中國的老百姓全把戰爭看得這麼簡單,甚至這麼必要。不單是在發生外交爭論的時候,動不動就喊打喊殺;即使沒有任何麻煩,竟然也有不少人把戰爭看做是國家強大與否的試金石。好比練過功夫渾身發燒的小伙子,總想找個藉口試試自己的本事。

幾年前我還在一本暢銷書上看到另一位著名軍事評論家談到他訪問東南前線基地的心得。他很讚賞那些基地的士兵的士氣,也很佩服他們演練的表現。然後,他得出了一個我完全看不懂其中邏輯的結論:但是這個狀態不能拖得太久,軍隊不可以太久不打仗。再拖下去,就會拖散士氣,還會鬆懈掉了他們備戰的緊張情緒。所以短期之內,我們實在需要一場戰爭。

一個自詡擁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一個在過去兩百年間受過多少戰事毒害的國度,它的知識份子卻在擔心仗打得不夠頻密。這能夠算是成熟的國家嗎?(「中國人成熟嗎?」三之二)


梁文道 - 富國強兵
香港蘋果日報   2013年7月20日

為什麼在部份中國人的眼裏,戰爭變得這麼容易,甚至如此必要呢?或許可以從習近平上台之後,官方推出的種種「中國夢」論述裏頭讀出一點綫索。看了這麼多正面宣傳「中國夢」的文字攻勢,我覺得它和以前所謂的「強國夢」,實在沒有多大的區別,重點始終就在「強國」而已。似乎中國人最大的夢想就是國家強盛;即便談到幸福,那也不單是個人的福祉,而是全部國民集體的幸福。

據說「中國夢」的提出,是對着「美國夢」而來的;是為了解決今天的中國沒有一個總體發展方向,也沒有什麼特別令人信服的基本價值觀的問題。可是,就像我的朋友邱震海所言,國家強大只不過是個狀態,是個方法;它根本不是價值,也不是方向。你強大之後想做什麼?又為了什麼目的而追求強大?這才是關乎價值與方向的課題。


問題恰恰就在這裏,從一系列的神舟航天計劃,到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籌辦不完的盛事,這一切都被當成強國的指標,官方一而再、再而三地藉着它們宣揚「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可是我始終不曉得這麼強大又是為了什麼,好像「強國」本身就是一個自足的目標似的。

難道不是嗎?一定有人會這麼反問。的確,自從鴉片戰爭以降,「救國」和「強國」就成了中國主流情緒的核心部份。中共建政至今,這股情緒只有變得更加沉重,絲毫沒受社會主義批判意識的影響,反而成了愛國教育的主旋律。久而久之,甚至形成一種悲情,充滿了雪恥去辱復仇心態。大家好像都不覺得「強國」還需要理由,也不懷疑「富國強兵」這四個字是否就是強國的唯一標準。

為什麼要「強兵」?套句每一個大陸人都非常熟悉的老話:「落後就要挨打」,強兵自是國家不再落後也不必再怕挨打的指標和本錢。「落後就要挨打」,反過來說,是否表示不落後就能自由地打人呢?這裏頭埋藏的是種非常粗糙也非常可怕的社會進化史觀,完全把國際局勢看成一片弱肉強食的原始叢林。在這樣的觀念底下,戰爭不僅正常,而且正當。說打就打,不必理由;打仗甚至還是愛國的表現。就像當年日本,大部份好人家都不置疑戰爭的原因,只覺得它既愛國又光榮,是國家強大之後最該走的道路。(「中國人成熟嗎?」三之三)

4 則留言:

  1. 兵凶戰危, 沒有必勝把握的, 萬一給「小日本」或「小越南」打到百佳, 那豈不是嚴重傷害中國人民感情 ? 難道到時出核武 ?

    回覆刪除
  2. 多得中共的教育, 不少中國人總以為自己數千年來是受害者, 只有被侵略而沒有發動侵略, 事實上除了明清, 中國才是一直侵略周邊國家的侵略者, 不然國家版圖怎會越來越大?中國人被害心理太嚴重, 於是心思 "出一口氣", 如果將來中國真的成為新的侵略者, 中共實在是罪魁禍首!

    回覆刪除
    回覆
    1. 滿清是一個大侵略者, 中國現時的新疆、西藏、內蒙等地就是滿清在十六、十七世紀侵佔得來的.

      刪除
    2. 滿清在十六、十七世紀侵佔的不止新疆、西藏、內蒙, 還包括漢族的大明帝國領土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