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 香港蘋果日報 2013年7月1日
想讀一本好小說?那麼,讀《白老虎》(The White Tiger)吧,作者亞拉文.雅迪嘉(Aravind
Adiga),印度人。不錯,我們可要留意印度的小說家了。白老虎是一個比喻,講的是受命運掌控的可憐人。在印度,生為低種姓的人是不幸的,他們的一生,他們後代的一生,永遠只能做卑微低下的工作。雖然,印度獨立時,按甘地的要求,憲法規定了打破種姓等級,不能再有歧視。但現實是另一回事。此外還有排除在種姓之外的賤民,人數多達二億,佔總人口五分之一。這必然窒礙印度的發展。主人翁巴蘭的種姓稱哈外,階層最低,合該做糖果,住在黑暗區,那裏沒有明天,即使聰明、強壯、良善;即使想努力上進。巴蘭的父親是人力車伕,他要孩子受教育,可不久就肺癆死了。為了賺點錢幫補,兄長把巴蘭送到茶館做學徒。每天就是抹桌子、敲煤炭、學做甜點。
離家謀生,巴蘭開了眼界,勸服奶奶出資,讓他去學駕駛。學成後,他逐家求職,尤其山上那座黑色堡壘。這一次,他運氣好,堡主剛從英國回來,買了一輛新車,正需要司機。巴蘭的生活因此轉好了,穿上光鮮的制服,一日三餐,有瓦遮頭,還有不低的薪水。他寄錢還給奶奶。不過,家裏的經濟情況還是愈來愈壞,家人把一個姪子付託給他。在大城市裏穿梭,巴蘭成熟了,從司機的談話中,他了解三山五嶽的人物。開車時,他又聽到老闆們的對話,知道這家人如何致富,做的是什麼買賣。一天,他載老闆獨自出外,在僻靜的半途停了車,把老闆的頭砍了下來。
巴蘭從此變得很富有,改姓換名,搬到班加羅爾去,用掠奪來的錢,經營交通網絡、投資房地產。他如今只須坐在公司的總裁寶座上享受空調。唯一擔心的是,家鄉隨時會傳來滅門仇敵的噩耗。姪兒呢,在一所英國學校讀書,英語發音跟有錢人的孩子一樣。這是一個向既定的角色說不的人。小說的內容令人動容。獨立前,佛斯特的名著《印度之旅》,不乏同情被殖民者的人物,但畢竟是從外面寫進去,不脫旅客的心情,譬如那位老夫人自稱上帝無所不在,甚至也在印度,祂要我們愛護鄰居,要看看我們的愛有多深。這個上帝,可不是印度人的上帝。這書則是從內部寫出去,印度是他的主場,通過巴蘭的自述,我們看到印度獨立後的深層變化,呈現作者對印度傳統、發展的思考。至於技巧也有獨到,全書是巴蘭的七封信,寫給一位中國總理,這位總理將訪問印度,特別前往班加羅爾,認識當地的企業家。巴蘭為什麼要寫信呢?他說,他自己就是班加羅爾最成功的生意人,外包企業家的誕生、培養等等,由過來人自剖,不是適合不過麼?中國讀者,尤其讀出深意。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