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林茵 - 90年前工運 工人佔中

通識導賞   星期日生活   2013721

【明報專訊】早前貨櫃碼頭工潮搞得有聲有色,令工運一度成為社會熱話。

其實香港工運的歷史悠久,只是甚少成為歷史研究的主角,遺蹟也沒被好好保存。

一九二二年初的海員大罷工,由開始時有數千名海員參加,逐漸升溫為逾十二萬人聲援的全港罷工運動,約四分之一的香港人口參與其中,經濟運作癱瘓,歷時五十六天,最終以資方答應勞方全數要求而勝利告終。

工運史研究者梁寶龍指出,海員大罷工堪稱香港工人主體意識覺醒的里程碑。在此之前的罷工,往往只是響應中國國內的政治運動,甚至是由商人發起,例如美國排華影響華人生意,華商就煽動工人罷工以對美方還以顏色;然而海員大罷工是首次由工人發起,以爭取加薪、華洋海員平等待遇、反對包工制剝削為主題,由工人清晰地提出自己訴求並進行談判。

重要本土史 教科書從不提

可惜的是,無論在殖民時期還是回歸後,出於政治穩定的考慮,如此重要的本土歷史事件從不出現在教科書內,以至大眾對此一無所知。實現會社下周日(二十八日)將舉辦工運導賞團,由梁寶龍與參加者一同游走中上環和金鐘,今天這片屬於白領和金融才俊之地,九十年前卻是工運爆發的起點。儘管街道與建築物已面目全非,但聽着往事,回想昔日工人的生存處境,原已熟口熟面的摩天巨廈看起來令人別有一番感受。

1. 通脹求加薪 勞動中堅發起罷工

當年:卜公碼頭以西
今日:干諾道中

干諾道於一九○三年開通,當時是沿海大路,卜公碼頭以西起,是倉庫和貨運碼頭的集中地,以支援中環核心商業區的運作。除了海員外,還有大批搬運工人、挑夫、人力車夫等在此工作,他們被稱為「咕喱」,原來是英文Coolie的音譯;一九四○年代以前港英官方聘用的雜工,工作證上都寫上Coolie一詞,指在碼頭、貨倉、煤站及其他以肩挑背扛的體力勞動謀生的工人,帶有貶意,後來才以LabourerWorkman代替。這些在海傍工作的苦力,主要來自潮州、東莞和惠州,服務外資的洋行及華商經營的南北行,是維繫這個海港城市物流運作的勞動中堅。

工人遭軍警槍殺 激起民憤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香港連年受高通脹困擾,工人生活困苦。一九二一年海員成立「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決心爭取公平待遇,多次向資方包括渣甸、太古船務公司爭取加薪被拒,工會遂於一九二二年一月十二日發起罷工,每名罷工海員獲發每日四毫半至一元的生活津貼,也有獲安排返廣州生活,當海員罷工開始後,貨船滯留,搬運工人亦隨之無工可做,索性一起罷工,商店亦無貨可賣,令市面癱瘓。這些其他行業的罷工工人都有不少選擇回廣東鄉下,港英政府眼見局勢失控,逐在二月底下令九廣鐵路停駛,但工人持續步行返廣州,終於在三月三日,約二千人的工人隊伍途經沙田時被軍警開槍阻止,造成三死八傷,稱為「沙田慘案」,激起更大的民憤。

2. 海員罷工勝利 孫中山船上民主「洗腦」

當年:海員工會創會會址 
今日:中環華懋廣場二期

「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是香港海員工會的前身,其創會會址在德輔道中一三七號,是一幢廣式唐樓建築,早已拆掉,重建成華懋廣場二期大樓。

原來辛亥革命前後,孫中山經常坐船奔走各地,常向香港海員傳播民主思想,海員既組織活動募捐革命經費,又會為孫中山運送軍火、傳遞秘密文件和掩護革命分子,出錢出力。後來海員工會的成立亦是由國民黨支持,領導層都是國民黨員,故海員罷工開始後,港督司徒拔認定「海員罷工不單純是一場經濟運動,而是一場政治運動。」為免對殖民統治構成威脅,政府決意採取強硬手段應對,一度封閉海員工會,並把工會招牌拆走,後來釀成「沙田慘案」,令全港大罷工一發不可收拾,要由英國領事協調勞資兩方及港府談判,才達成加薪十五至三十巴仙的協議,港府則解封工會、歸還招牌,釋放被捕人員,並發放撫恤金予沙田慘案的受害者。

首次「萬人佔中」 上街慶祝

當年民眾聽說海員罷工勝利,非常高興,都湧到海員工會的會址、德輔道中及附近數條街道上慶祝,更燒炮竹助興,聚集群眾上萬人,當時全港人口才約六十多萬人而已,梁寶龍笑稱,此場面正好是香港首次的「萬人佔中」。受到海員罷工啟發,及後一段日子,工會數目以每年逾百間的速度增長,工會之間更重視連結和合作,為三年後的省港大罷工奠定基礎。

1922年3月6日,罷工勝利終結時,萬人空巷慶祝,港英政府並歸還海員工會的招牌,重新掛上(見紅圈)。(海員工會提供)

3. 政經心臟地帶 爆工運最暴烈一幕

當年:工運最暴烈一幕
今日:皇后像廣場

作為香港政經心臟地帶的中環,皇后像廣場是豎立殖民者和資本家銅像的地點,宣示着他們的地位和權威;全盛時期,廣場內共有九個銅像,包括英國皇室成員、港督梅含理和匯豐銀行總經理昃臣爵士等。然而工運最暴烈的一幕,亦是在這裏發生。

買辦商人被海員轟斃

海員大罷工期間,買辦梁玉棠於上海招聘數百人來港頂替罷工的海員,欲消解罷工影響力,有份參與罷工的海員梁和於是持槍來到皇后像廣場,趁梁玉棠乘人力車經過時上前截停,並開槍將其轟斃。結果梁和被捕遭判刑,海員工會則向他發出三千元「安家費」,一九二○年代大部分香港工人的日薪仍不足一元,這是一筆很大的數目。此外,罷工期間開工者,一概被視為「工賊」,有罷工海員索性潛上船刺死來自外地的替工,及後遠至上海、寧波的海員都聽聞到香港工作會有生命危險,紛紛拒絕前來開工。

廣場內現只剩下昃臣像。(林茵攝)

4. 帶起金融發展 華工匯款寄貨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在列強入侵、戰亂和革命下經濟崩潰,大量華人出外謀生,除了四海為家的海員,每年都有多達十幾萬人經香港、澳門和廈門三個港口出國,洋人稱為「苦力貿易」,其實更像販賣人口。華工出國後,常要使用匯款服務將薪金寄回家鄉,是一筆龐大而定期出現的資金流動,相比起其他業務,匯款對銀行來說是穩賺服務費的,故華工出國直接帶起香港的金融發展,其時的大銀行如匯豐、渣打、東方匯理都受益不淺。此外,在外的華工也需要買中國的食物和日用品,故南北行和其他貿易公司亦有受惠,甚至永安、先施等,買賣寄送貨物給外國華工之餘,也兼替華工匯款。大眾眼中卑微的「苦力」工人,其實對香港銀行業和經濟成長起過很大作用。到了今天時移世易,香港繁榮起來,不少港人家庭向更窮困的東南亞國家聘用家務工,梁寶龍認為,當年的華工就像今天的外傭一樣,離鄉別井、艱苦工作,還處處遭受歧視;港人應念及祖輩華人出外打工的辛勞,讓外籍家務工都能有尊嚴地生活,同享香港的法治和自由民主。

5. 英縮減海軍船 船塢工人怠工

當年:英軍船塢 
今日:金鐘廊

行程最後一站將來到金鐘廊,這裏與金鐘港鐵站一帶,昔日是英國海軍船塢;金鐘道以南的山坡則是陸軍的兵房。十九世紀中後期,香港是英國駐遠東的第二大海軍基地,僅次於新加坡,金鐘的海軍船塢曾僱用工人近萬,成為當時香港最大僱主,而一九二○年及一九四七年的機器工人罷工,海軍船塢工人也是主力之一。

罷工舞照跳

到了二戰後,英國國力衰退,駐遠東艦隻數目大減,國防部遂於一九五○年代決定縮減海軍船塢規模,其時尚有三四千名工人,由於面臨失業,工會決定怠工抗議。五十年代的罷工文化較海員大罷工時大為溫和,這次由工聯會發動各左派工會支援船塢工人,並在罷工現場舉辦歌舞文娛節目,形式就像早前的碼頭工潮。是次抗爭歷時十個月,大部分工人都經由勞工處和工會介紹獲得就業安置,算是和平解決。

導賞團info
「工運行大運!——海員大罷工至五十年代工運史蹟」
日期:728日(周日)
時間:下午2時半
集合:上環實現會社,皇后大道中222號啟煌商業大廈L4(樓梯上一層)
名額:20
導賞員:香港工運研究者梁寶龍
報名:thecomingsociety.wordpress.com/strike

文、圖 林茵
編輯 蔡曉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