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陳雲 - 梁振英《施政匯報》的兩套詭詞

三文治   2013年7月16日

六月二十六日,特首梁振英發表《施政匯報》。此事由於七一遊行,我一直沒有評論,在此補記一筆。

論者王永平已在報章指出,九七之前,政府每年發表《施政報告》之際,同時提供《施政綱領》,羅列新措施及工作進度,審核是否兌現。梁振英卻在發表首份施政報告時,卻取消《施政綱領》,令市民無法監察政府施政,著實是敗壞朝綱。

梁振英《施政匯報》報喜不報憂,閃爍其詞,語言詭詐比以前更進一步。詭詞有兩套,在做不到的事上,轉彎抹角逃避責任;在做得到的常規事務上,就誇大功勞,自吹自擂。

報告的引言,就來一句「過去一年,我和第四屆政府的問責團隊在廣大公務員的支持下,努力不懈,迎難而上,切實回應市民的所想所需,短時間內解決或較好地應對了幾個難點問題,包括內地孕婦來港產子及衝急症室……」。首先,所有公務員都是向市民問責的,政府不應將「問責團隊」(特首、司長及局長)與所謂「廣大公務員」分開陳述,公務員必須支持政府,額外說明,好像首長級官員是竊據江山似的。至於「迎難而上」,就好奇怪,香港政府歷史悠久,施政穩健,沒什麼災難要迎的。其次,「應對」一詞本身就有貶義,即是「應付」或「將就」的意思,感覺很被動和有點勉強,最好應該用「解決」、「紓緩」或「紓解」。至於「難點問題」一詞,也是莫名其妙, 用「困難」或「難題」就可以了。政府故意造一個新詞,就是希望大家不明白詞義,令到所描述的事不存在。

引言又說: 「政府要發揮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這是逃避責任的說法,「作用」是曖昧的詞語, 「發揮對…的作用」即是實際上想做甚麼?想做多少?如果換上「功效」,還好一點,因為功效是清楚明確的,不容推卸的。最負責任的說法,是「促進經濟發展」,主動得多,然而政府既然不願肩負責任,就不會這樣寫。

另外,梁振英寫「加大扶貧工作力度」。「加大力度」是個主觀的用語,多出一點力,在態度上熱切一點,派多幾個人去做,就已符合「加大力度」的意思,因此這也是逃避責任的說法。如果說「加強扶貧工作」就不同,有客觀的措施要做的。

在營商方面,報告說「協助香港工商專業界用好用盡CEPA……」。這倒是很符合梁振英的性格,因為「用盡」有「剝削」、「耗盡」、「搜刮殆盡」的意思,是一個貶義詞,頗符合刻薄寡恩的施政風格。正確的寫法,是「善用」CEPA。然而,「善用」是前朝的殖民地政府用語,梁振英避之則吉。

其他諸如「更好協助在內地的港人港商」、「讓長者自行選擇最適切個人護理需要的社區照顧服務」,都是一些誇大自己功勞的說法。協助就協助,加上「更好」二字,就是想領功,說以前就很好,現在就做得更好。「更好地…」一詞,江澤民喜歡講,溫家寶也是。至於「適切」一詞,是經過精密計算後之,用在很嚴重的事情上,但現在只是說老人的護理服務,選擇有限,用「適合」已經足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