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日報 2012年8月3日 原文連結
宏福中英文幼稚園:滲透式國情教育,由香港的幼稚園開始。這些校長與教師,知唔知個醜字點寫?
--------------
白紙黑字的政府文件,從來都是冠冕堂皇,國民教育科的指引,魔鬼甚至不在文字細節,而是在實際運作時,奉送的各種配套支援、學校的組織慣性與人性弱點。
按指引,國民教育科到高中階段,不需固定課節,有「其他學習經驗」,正是各種參觀、體驗、遊學交流團。國教科分五大範疇,每周一至兩節,一學年下來,有關國家範疇的課時只有十多小時,一兩次參觀交流,已經超額完成。
誰在提供這些參觀交流機會?老師選擇不多,主要就是得到政府巨額資助、左派組織搞的國民教育中心。這些參觀能否「洗腦」?我記得自己小學時,老師帶我參觀維他奶廠,我就愛上飲維他奶;老師帶我參觀可樂廠,我發狂飲冰冷可樂換汽水樽模型,結果患上哮喘。
至於內地遊學體驗,離不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再配搭偉大建設,歌功頌德的博物館。老師帶團,如送羊入虎口,教學指引裡,開宗明義老師應提供多角度、獨立、理性分析,但在遊學期間的多變環境、五花八門的史料間,老師是否有時間準備平衡觀點?能否洞察宣傳資料中留白隱藏的歷史?遊學團由本地「愛國」組織與內地單位主導,節目緊密累人,老師照顧學生心力交瘁,老師有沒有時間與機會好好「理性分析」,實屬疑問。
回到香港的課堂裡,老師教學自主,我們相信老師的專業,但現實環境有很多制約。一如滿腔熱誠的記者,在日常採訪運作中,時間緊逼、資源不足、意見紛亂、雜務纏身、老闆施加壓力,總有身心俱疲的一刻。這時新聞機構最愛用政府稿件、高官講話、外國通訊社消息或中央電視台片段,因為這些資料,隨手就有,不用花錢,而且看似權威,政治正確。
老師的處境亦相似,學校行政事務煩人,要適應新學制、要參加培訓、學生公開考試成績壓力大,又要兼顧組織課外活動、帶隊遊學交流、關心學生情緒品行。凡事分輕重,不用考試的國民教育科,不會是教學的優先重點,情急之時,隨手拿起的教材,早已為你準備好,送到你面前--這難道不是教育局與建制派早已謀算好的策略?
學科不用考試,但有評核與問卷調查,教育局會收集分析,自然衍生很多潛規則。一有任何校本數據,校方難免有比拼心態,唔輸得,無形壓力逼使老師要達成指標,學生亦懂虛應故事,一起違心偽裝。
事到如今,國民教育科及其推動團體已信譽全失,為何不能暫緩再議?要學生關心國家與中華文化,最簡單方法乃從學習國史開始,為何反其道而行,輕視中史科?
國學大師錢穆在《國史大綱》引論有言:「惟知之深,故愛之切。若一民族對已往歷史無所了知,此必為無文化之民族……對其民族已往文化,懵無所知,而猶空呼愛國。此其為愛,僅當於一種商業之愛,如農人之愛其牛。」
2012年8月3日 星期五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