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吳志森 - 反洗腦式國民教育 就是「去中國化」嗎?

2012年8月21日

【明報專訊】《亞洲週刊》前兩期的封面專題是「香港去中國化危機——國民教育爭議的背後」,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份嚴肅雜誌,竟然以嘩眾取寵的標題,來總結一場影響深遠的反洗腦教育運動,令我這位長期讀者感到非常失望。

《亞洲週刊》總編輯是我非常尊敬的資深傳媒人邱立本先生,曾在台灣留學,兩岸人脈關係充沛。專題重點文章的作者,是也曾長期在台灣媒體工作的資深新聞工作者陳競新先生。他們對台灣的政經情勢相當了解,當然明白「去中國化」這頂帽子非同小可,與民進黨執政後長期推行的台獨政策等量齊觀。把港人對國民教育的爭議與「去中國化」作出類比,對特區政府,對中央政府來說,簡直是天掉下來的彈藥,可以盡情把反對者抹黑妖魔化,把反對洗腦教育的家長學生和老師,打為反華搞港獨勾結外國勢力的亂港分子。

所謂「去中國化」最重要的證據,是文章看見「七一」遊行隊伍中,有相當數量的英國殖民地旗幟,作者再三引述「香港自治運動」成員的說法:「我是香港人,或許我是華人,但我不會叫自己做中國人,『中國』兩個字已被中共騎劫了,現在還要推行國民教育科?我們為什麼還要替中共歌功頌德?」

近年冒起的「香港自治運動」,並非香港公民社會的主流,影響力非常有限,不少社運團體都不認同他們的主張。香港是個多元化社會,不同旗幟不同主張出現在遊行伍中,是常態,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更重要的是,反洗腦教育運動,無論是家長學生或老師,沒有受到香港自治運動的影響。

扣「去中國化」帽子 是千古奇冤

《亞洲週刊》分析反國民教育運動是「去中國化」,這根本與事實不符。恰恰相反,運動主張廢除現時「黨國不分」的國民教育,主張重回訓練學生批判精神、獨立思考、權利義務的公民教育,主張中學生必修中國歷史,把被政權顛倒的歷史事實再顛倒過來。如果要說這是去什麼化,只能說,這不是「去中國化」,而是「去中共化」,撇除對「黨」的崇拜,把「國」的真象呈現出來。

把港人反對洗腦式國民教育扣上「去中國化」的帽子,是一宗千古奇冤。剛登上釣魚台宣示主權凱旋歸來的勇士,有社民連成員,有抬棺材的社運分子,他們都反對洗腦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和學民思潮的核心成員,他們都有參加聲援李旺陽的遊行,每年風雨不改出席「六四」燭光晚會。電影人岑建勳在一個文化界反對國民教育記者會上說:內地風災水災,血濃於水,港人義不容辭踴躍捐輸。

難道,這些人都在「去中國化」嗎?

套用邱立本先生在該期《亞洲週刊》封面筆記的說法,反對黨國不分洗腦式國民教育,不是「去中國化」。請分清嬰兒與髒水,不要一起倒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