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蘋果日報 2014年10月23日
梁振英講大話成癮成精,恐怖。但原來「講真話」時,同樣恐怖。
他在林鄭與學聯對話前夕,接受「外國勢力」訪問,發表低收入港人無權提名特首論,表示若特首候選人非由提委會提名,而容許公民提名等普及平等的選舉方法,政策就會向窮人或勞工階層傾斜云云。
為合理化小圈子篩選,梁振英向外媒鳩嗚「廣泛代表性」,指提委會不能按人口比例組成,否則政策會趨向民粹和福利主義,「若這完全是人口數字上的代表性,那(特首候選人)明顯要面向月入少於1,800美元(14,000港元)的香港一半人口。」
1.4萬是香港就業人口(不包括外傭)入息中位數。但有識之士如博客史兄已指出,月入少於14K的不止人口的一半,因就業人口不包括退休、就學或失業人士。若包括這批人,月入少於14K的,可能相當於香港人口的四分之三。
梁振英犯了統計上的事實錯誤,但更恐怖的是,他竟將公民權利與收入財富掛鈎,公然剝奪大部份港人的選舉權。本身就是走民粹路線的梁振英競選時刻意討好基層,現在卻翻臉不認窮人,赤裸如此,令人驚心;他趁林鄭與學聯對話前夕發表這番言論,也居心叵測。
不過,還是要多謝梁振英。他變相挑明,只要小圈子選舉繼續存在,中共操控下權貴政治分贓酬庸的遊戲規則不會改變;當權者和建制派想提委會和功能組別千秋萬代,就是要確保既得利益不會動搖,繼續當大部份的香港人「冇到」。
梁振英的言論再次提醒大家,爭取民主不單是為了爭取普及平等的選舉制度,更是為了解開導致政策不公、官商勾結、社會矛盾的癥結。《金融時報》昨日報道香港佔領運動,以"Hong Kong protests turns potlight on
income split"為題,指出很多投入這次運動的年輕人,除不滿政治上的公民權利被剝奪,面對貧富懸殊、樓市畸形、缺乏向上流動機會等困局,也感到制度剝奪了他們這一世代的經濟權利,「香港特首梁振英在星期一(的言論)似乎確認了示威者的憂慮......」
梁振英藐視基層,連挺梁的何喜華也說對他「一次又一次失望」。可笑的是號稱「工會」的工聯會,其王國興昨日竟以沒看過相關專訪報道為由,迴避回應。工聯會出賣工人利益不是第一次,但每次都這樣難看。
陳沛敏
記者
李怡 - 露底
香港蘋果日報 2014年10月23日
梁振英接受外國傳媒訪問,指若特首候選人非由提委會提名,就要爭取月入低於1.4萬元、佔全港人口逾半的基層市民支持,屆時政策必定向窮人傾斜,步向福利主義。
只是提名而已,還不是當選,怎麼就會實行福利主義了呢?不是說提委會不會把不同政見者篩掉嗎?不是說各界別人士都可以爭取提委會提名嗎?不是說如果獲社會多數支持,提委會也不得不考慮嗎?怎麼梁特認為獲提名就等於當選了呢?
再說,如果是真普選,獲提名之後,難道就不需要基層市民支持?若要基層投票支持,難道當選後政策就不會向窮人傾斜?
梁特無意中掀出了假普選的底牌,原來提委會提名不僅是篩選,而且是明明白白的預選。換句話說,500萬市民的普選投票,其實是橡皮圖章。基層市民或全體選民的投票都是假的,真正的「選舉」就是提委會的提名也。
陳惜姿 - 萬四蚊的歧視
2014年10月23日
【明報專訊】不知世上還有哪位元首,會坦白如斯。假若有人公然說出這番歧視的話,下場又會如何。
特首梁振英在佔領行動開始後,首次接受外國傳媒專訪,當中包括《紐約時報》。這個專訪,他沒叫久候的記者失望,他的soundbite令人嘩然。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梁振英說,不能讓香港有真正開放的選舉,「廣泛代表性」所指的,並非人口數字。若那是完全開放的選舉,那些佔香港人口一半,月賺千八美元(一萬四千港幣)以下的人,便會主導選舉。
他說,讓這些人主導選舉,香港政府的政策便會向福利傾斜。但特首要維持的,是一個優良營商環境,而不是解決經濟不平等。
這是多麼赤裸的一番話。兩年前他競選特首時,探訪深水籠屋居民,高頭大馬屈曲身子坐在碌架床的下格,多麼謙卑多麼體恤民情。拿一本簿一支筆坐在葵芳天橋底的一張摺,跟街坊訪貧問苦,贏盡掌聲。
今天他把特首之位坐得穩穩,無論佔領區內叫他下台的呼聲有多大,無論UGL酬金疑雲壓力有多緊,陳佐洱讚一句硬骨頭便令他骨頭鬆軟,飄飄然了。當日他靠窮人賺得民意,今天反轉豬肚,頭也不回。
今次「精人出手,笨人出口」,有些事,你們做便算了,何必說出口呢?就是要取悅那些不喜歡他的大孖沙,姿勢也太低劣了。又或者,這次訪問要用英文作答,令他未能使出爐火純青的語言偽術,說了真話。
香港確是有不少人月入少於萬四,那是一個深層次的社會問題。作為特首他不認為是其責任,反一腳把這幾百萬人踢開。都算了,你還要說出來。這是人格的問題。
他的人格早已是負數, 只不過低處未算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