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
2012年12月5日
一九九○年代,壹傳媒在香港崛起,老闆黎智英的堅決反共與大膽敢言,使他榮獲「民主黎」的外號。一九九七年我們夫婦離開香港移民美國時,他還設宴歡送;二○○一年我出版《中共風雨八十年》,並贈送給他時,他給我的傳真寫著「兄真一生為中國正義奮鬥也」,給我很大的激勵。
但是後來愈來愈多朋友問我,到底他是民主鬥士,還是生意人?本來在我看來,兩者可以得兼,至於孰多孰少,並非那樣容易判斷。但是在他出售台灣壹傳媒的過程,生意人的形象是很明顯了。
蔡衍明想吃蘋果
黎智英敲他一筆竹槓
一般以為,因為台灣壹電視上架受阻,禁不起長期虧損,黎智英才興起賣台灣壹傳媒的念頭。但是在練台生決定收購壹電視,封住虧本的大門後,黎智英仍然決定不惜背約,把蘋果日報、爽報連同壹電視打包賣給新的買家;顯然,他在台灣已經無心戀戰。是他對台灣民主前景看淡,還是對紙媒的前景看淡?至於買主裡有蔡衍明,黎智英事前是否知道?雖然目前有兩個不同版本,但是我傾向黎應該事先知道,至少猜到,才會以一七五億元台幣的較高價格賣出。顯然他摸到蔡衍明要吃定黎智英的心理,最後敲他一筆竹槓。但是這對台灣壹傳媒的員工就不夠道義了。
在黎智英決定把台灣壹傳媒打包賣掉以後,我判斷,他也要賣掉香港壹傳媒,原因有二:第一,因為大環境的變化,香港壹傳媒經營愈來愈困難,現在連更賺錢的台灣紙媒都賣掉,怎會有心把香港的長期經營下去?第二,壹傳媒是國際品牌,而且是反共的品牌;台灣壹傳媒賣掉後,肯定變質,將來台港壹傳媒,一個親共,一個反共,造成品牌與價值觀的混亂,因此香港的也非賣不可。
《壹週刊》已寫「總結」
香港壹傳媒出售將是震撼
在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香港已經有人在談黎智英準備出售香港壹傳媒了,而且是在香港蘋果日報的專欄裡,分別發表在十一月二十三日與二十六日。前者主要分析蘋果日報在香港的影響力,並且透露中聯辦官員已經在飯局裡鼓動香港的財閥收購壹傳媒。後一篇作者是商界出身的媒體人蔡東豪,解釋黎智英為何會出售香港壹傳媒。
蔡東豪認為,香港人沒有去想,或者不敢去想黎智英會出售香港壹傳媒。但他認為可能的理由是:第一,他已經六十四歲了;第二,他辦壹傳媒得罪北京,付出的代價很大,不想家人承受他的痛苦。這些當然是理由,但不是絕對的,因為家族事業可以轉換為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個人可以淡出,而不是賺錢跑路。
我與蔡東豪的感覺一樣的是,黎智英在十月下旬連續四期的《壹週刊》寫他的<傳媒之一>到<之四>,顯然在為他的創辦壹傳媒寫總結,那就有要結束的意思了。
是否只在乎錢?
黎智英「靜待良機」
別看香港泛民裡,好多人對黎智英也頗有微詞,但是蔡東豪說:「如果有一天黎智英真的要賣蘋果日報,相信不少香港人都會感到傷感。」我的看法是,對出售台灣壹傳媒,我感到傷感,因為這是台灣民主社會的恥辱;但是出售香港壹傳媒,將是震撼,遠遠超過台灣,因為誰也不能否認壹傳媒與黎智英本人對香港民主事業的貢獻。一旦壹傳媒轉手,尤其是落入親共人士手裡,很難想像香港民主事業的受創程度。
蔡東豪想到出售香港蘋果日報的幾個可能性,包括把控股權變身為基金會,交由他信得過的人管理;或如當年賣佐丹奴,把股票售予機構投資者,雖然後來也出現單一股東;或賣給如李澤楷等外界較能接受的商人。但他也認為,無論如何,在香港,蔡衍明這類背景的人總是在不遠處,出其不意地彈出來。然而我認為,關鍵還在於黎智英的態度,如果是純粹的生意人,出售的唯一標準就是價高者得,蔡衍明這種人也就可以得其所哉,因為他們不在乎錢;因此問題就在黎智英是否只在乎錢?
而在最新一期的《壹週刊》,黎智英寫的<靜待良機>一文,已經大談現在是拿著現金、保持實力,等待投資紐約的高檔物業。黎智英痛罵歐巴馬的政策,認為會帶來經濟危機,那才是他投資的時機。的確,投資物業比經營媒體省事許多;依照官樣文章,這該是六十四歲的黎智英做出的新的人生規劃,而出售台港壹傳媒,只是實現這個規劃的必要手段。
(作者為資深政經評論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中央黨史系畢業。曾任香港中報、信報編輯、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特別助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