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 香港蘋果日報
2012年12月16日
許鞍華執導的新片《黃金時代》(蕭紅傳)已於本月十二日在哈爾濱開拍,她說是自己四十年的心願,「我二十幾歲時就想拍,但沒人肯寫,也不太懂她,現在終於等到了李檣的劇本。」同樣,我在大學時讀蕭紅的作品、讀葛浩文的《蕭紅評傳》等一大堆有關蕭紅的資料,但三十多年來一直盼望有人將她搬上銀幕。一九九四年我籌拍《作家身影》紀錄片,到香港勘景,小思老師還特地帶我和雷驤導演到聖士提反女校的樹下去找尋曾埋在此地的蕭紅的一半骨灰,但時移世變,卻找不到原來的那棵樹了。《作家身影》只拍到張愛玲,並沒有拍蕭紅,這一直是我心中耿耿於懷的。到了二○○○年因《人間四月天》連續劇走紅,我和名編劇王蕙玲見面,建議她下一部寫蕭紅,她也答應,我慨然提供所有蕭紅的資料,讓她帶回加拿大去寫劇本,盼想不久即可看到會比《人間四月天》更轟動的連續劇,但出乎我預料的王蕙玲卻編寫了《她從海上來》張愛玲的連續劇。當然張愛玲的名氣遠大過於蕭紅,但就戲論戲,張愛玲的一生遠不如蕭紅來得精采。
一九一一年蕭紅自中國最北方的城市──呼蘭縣走來,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二日,她又在中國最南方城市的一角──香港淺水灣寂然歸骨,總共才活了三十一個寒暑。對於他人正值青春美麗的年華,而對於蕭紅,那卻是她追求、奮鬥、掙扎而又含恨而終的短暫而痛苦的一生。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香港淪陷了。十多天後,輾轉躲避的蕭紅被送進跑馬地養和醫院。她被誤診為喉瘤,第二天即被送進手術室。接受了喉管切開手術。手術後,蕭紅病情轉劇,身體更加虛弱。由於傷口難以癒合,使她痛苦萬分。一九四二年一月十八日,端木蕻良和駱賓基將蕭紅扶上養和醫院紅十字急救車,轉入瑪麗醫院重新動手術,此時蕭紅已經無法說話了。她用手勢示意駱賓基給她取來紙筆。她寫下最後一句話:「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她死在法國醫院設在聖士提反女校的臨時救護站,兩個男人──她愛的或愛她的,把她火化了,一半骨灰葬在聖士提反女校的樹下,一半骨灰葬在淺水灣的海邊(一九五七年遷葬於廣州銀河公墓)。
五○年代的淺水灣曾是喧鬧而優美的海水浴場,在博浪歡愉之際,人們大概記不起這裏的「藍天碧水永處」,曾經埋葬一顆早醒而寂寞的靈魂。就如同詩人筆下的感謂:
而漫長的十五年,
小樹失去所蹤,
連墓木已拱也不能讓人多說一句。
放在你底墳頭的,
詩人曾親手為你摘下的紅山茶,
萎謝了,
換來的是弄潮兒失儀的水花,
淺水灣不比呼蘭河,
俗氣的香港商市街,
這都不是你的生死場……
(引自小思《香港文學散步》一書)
《呼蘭河傳》、《商市街》、《生死場》都是蕭紅的代表作。《呼蘭河傳》是她在一九四○年底在香港完成的中篇小說,是她飽受創傷的心靈無可如何而又滿懷深情地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夢回呼蘭河,構築起屬於她自己的新的精神家園。因此呼蘭河不但成了她情緒記憶的對象,同時也成了她生命家園的寄託。蕭紅用她那憂鬱的大眼睛,凝視着她的故鄉人民「卑瑣平凡的實際生活」。她那濃烈的思鄉念土之情是充溢在字裏行間的──北國濃厚的黑土地,那裏浸透了現實的和歷史積澱深層的苦難。《呼蘭河傳》寫的無疑是個悲劇,然而呼蘭河人的不以悲劇為悲劇的木然無謂,才是真正的悲劇。在紅花碧海的香港尖沙咀,她想到的是北國呼蘭小鎮的大風雪,蕭紅是清醒的,清醒是一種更為清晰地對直達精神中心的創痛的感知,猶如夜傷的疼痛,比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更有過之。
一九三四年五月,年僅二十三歲的蕭紅,在愛路跋涉中,和蕭軍到了青島,這年九月她完成她的第一部中篇小說《生死場》。同年十一月三十日他們來到上海和魯迅見面,魯迅吃驚於蕭紅對生活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更吃驚於看上去還有點纖弱的蕭紅,卻能把「北方人民對於生活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描繪得「力透紙背」。魯迅甚至自掏腰包,幫蕭紅印行這本書。《生死場》奠定了蕭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這期間有着魯迅的一份勞績。因此有人說在那個陰雲遮天的苦難年代,沒有魯迅,也就沒有蕭紅。她很可能默默無聞地寂寞下去,失望和頹唐甚至會毀掉她。《生死場》從「死」的境地逼視中國人「生」的抉擇,在熱烈的騷動後面是比一潭死水還讓人戰慄、畏怯的沉寂和單調、孤獨和無聊,是一種「百年孤寂」般的文化懺悔和文明自贖。蕭紅一再地寫死亡,寫輕易的、無價值的、麻木的死,和生者對於這死的麻木。她將人推到非人的最後邊緣的同時,也將其「生」的意識放到「死」的地獄之火中灼烤。
蕭紅在少女時被逼婚逃婚、受騙懷孕,陷於哈爾濱某旅館而面臨被賣的絕境,是蕭軍救了她。兩人相愛而同居,曾為蕭紅帶來短暫的幸福,但這幸福後來卻褪了顏色,甚至最終轉化為痛苦:她在蕭軍的大男人主義與過份的呵護傾向中感到附庸的屈辱。加上蕭軍在感情上有了「外遇」,讓這一對在松花江畔定情,在青島、上海等地同甘苦、共患難達六年之久的文學伴侶,就這樣訣別所愛了!曾經「牽手」想共度一生,卻終究不能不放掉伊的手,看着她的背影遠走……。難怪張愛玲曾說:「執子之手」,是最悲哀不過的詩句。只因「牽手」之後,常免不了要「放手」的,而「放手」看似瀟灑,實際上是淚乾心枯之後的絕望。在戰火紛飛之際,容不下蕭紅舔舐傷口,她遇上了端木蕻良,當然這一次又遇人不淑。她不但又開始給端木抄文稿,又開始忍受他對她寫作的譏諷,而且每遇風險,她總是端木的第一個放棄物。她曾孤身一人被拋在炮火威迫下的武漢,身懷九個月身孕絆倒在船塢,無人攙扶。她發覺自己仍然沒有擺脫從屬和附屬的身份,她原本傾心盡力的以愛情為支柱的精神家園無疑地又再次被損毀了。
「心比天高,命薄如紙」,或許是蕭紅一生的寫照。在一個風雲際會的大時代中,一個才華洋溢的女作家卻不斷地被男人遺棄。蕭紅曾說:「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為我是女人」,因此她越渴望做為女性獨立於世,就越依賴男性伸出拯救之手,而其悲劇也在於此。
欣聞《黃金時代》開拍,特書小文以為賀,並深盼明年深秋後能目睹此一巨作也。蕭紅生命最後留在香港,最精采的著作也在香港完成,由香港導演來拍攝或許也是個巧合。
相關文章:陳慧 - 讀蕭紅
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