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龐永欣 - 業績主義

明報   201312

英國教育學者StephenBall在戴卓爾夫人年代曾說過,隨著教育商業化和市場化,現今的教育制度已由從前的「科層管理」(bureaucracy)逐漸過渡至「業績主義」(performativity)。科層管理是利用規章制度,上令下行,但這方法每令員工曲解命令或陽奉陰違。「業績主義」則鼓勵同儕間競爭比併,看誰的業績最好,然後賞勝罰敗,汰弱留強。因此,在中小學界以至高教界設置各種「評審」、「指標」、「排名榜」,就如陸鴻基在《心靈何價?》中說:目的是令人把「業績」內化為一己的榮辱。這方法厲害,因為靠的不是指令而是心理操控。

業績指標如何訂定?當然由掌權者話事,若受質疑就推說只是依從國際標準辦事。但所謂國際標準,正是一種把教育去掉地方特色,漂白為跨國市場的工具。澳洲學者Allan Luke以「大學排名榜」為例,提及他曾參加上海交大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會議,他發現與會者除了大學人員外,原來還有很多負責招募外國學生的教務長、市務代表,大家都設法令排名「標準」利己,不然就按新出爐的「標準」調校自家的課程,以便行銷。Luke認為研究也好,教學也好,本應以當地的文化、語言、學術傳統作基礎,但大學為逢迎「國際標準」,追逐排名業績,結果令課程以至教科書都趨向一律化,難怪某跨國教科書出版集團是會議經費的贊助商。

最不幸的是,大學裡不乏權重飽學之士,明知所謂「國際化」競爭最終只會助長學術界的霸權主義,卻無動於衷,甚或為「業績」賣命。

龐永欣  pongdidit@gmail.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