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1日
【明報專訊】中國從來都是打着「擦邊球」邁步向前的,傳媒如是,國家發展如是。
在這方面,鄧小平是高手。
鄧小平是高手
1970年代末,飽受文革之累的中國百廢待興,但意識形態仍受到兩個「凡是」的困擾(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於是,鄧小平打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擦邊球」,頂着大逆不道的污名,成功清除障礙,踢走華國鋒,創造了改革開放的條件。之後,這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同意創立深圳經濟特區,又對香港提出「一國兩制」方針。
這些構想,在當時的政治氣候全屬藝高人膽大的「擦邊球」舉動,稍有計算錯誤,隨時會滿盤皆落索。
當然,今日的中國以經濟成就,證明了這些「擦邊球」是打得對的,買大開大,實踐檢驗了真理。〔Vic:此言失之過度簡化。共黨專制下的經濟開放,社會代價極之高昂;信仰真空,道德淪亡之苦果,中國人未來很長時間都要承受。〕
中國的傳媒,不少亦是靠打「擦邊球」逐步壯大、贏得讀者和海內外公信力的,這點我們稍後再談。筆者倒想先說說,內地傳媒行家如何在前線頂着壓力,戴着腳鐐跳舞。
內地傳媒行家
戴着腳鐐跳舞
我們在內地採訪敏感題目,經常會遭被訪者反問:「我敢說,你敢不敢寫?」、「你想發,你上級給不給你發?」
一些很有心的內地同行
,明知報社掣肘多多,宣傳部門鬼難纏,九成機會也不能刊出,但仍勉力完成採訪,認真筆錄,認為至少可為未來留下點點跟進線索。
「發不發一回事,我先做好自己的事。」內地同行友人超越束縛,做好自己的精神,令香港行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前年7月,採訪溫州動車追撞事故,在車卡墜落現場、醫院和總理溫家寶的記者會重複碰到多位外省的行家。當時,中宣部已多次發出禁令,要求各地方媒體不派記者到場採訪,不做反思性報道。
有內地行家為難的說,主管亦不同意他前來,天天奪命追魂call,像岳飛被12道金牌追擊一樣,着他趕快離開溫州,打道回府返報社,否則自己承擔後果云云。該行家後來索性不接上司來電,繼續站在雞蛋的一方。
另外,亦有內地記者說,上級不讓做,自己唯有請兩三天假,自掏點旅費,寫了稿,拍了照,將消息放上微博去。
在採訪途中,我們不時會遇到有心但無公費的內地友人,在包車時,可以的話我們都會「拼拼車」送他一程,讓他省點旅費。而在惡劣環境、通訊不保的情况下工作(如地震),同行之間亦樂意借出衛星電話,以作必要的通話。
2008年採訪四川地震豆腐渣工程時,筆者和一眾內地同行來到傷亡枕藉的學校廢墟,凝望學生的遺照,眼目通紅良久無語。之後,大家一起咬牙切齒痛罵無良心的承建商和瀆職的官員,最後同聲一嘆,未知家長們何時才能討回公道?及後,有內地行家要離開,說報社不許再做這採訪,改為全力做抗震救災,人間大愛,同行只好留下線索給我們跟進,着我們繼續努力,以無奈的身影告別枉死冤魂。
2011年,我們偷偷採訪由胡耀邦之子胡德平主辦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一眾改革派在會上大膽發言,批評中共政改倒退、歷史造假、以「有中國特色的XXXX」作為與普世價值背道而馳的藉口、利益集團巧取豪奪等,聽得我們血脈沸騰,手心冒汗。現場最奇怪的是,不設正式採訪,但「非正式採訪」則有之,在場圍觀的全是內地行家,大家眼神互動,點頭支持,以休班姿勢全面跟進被訪者發言,細心交流整理,手中無稿,心中有稿,人人都有一個「中國夢」,各人團結一致,抵禦秘密監控的國保人員。
採訪內地「踩界」議題時,不少內地友好均表示,在寫正式稿件前,一早已寫好檢討書了。
這些行家的堅持和良知,成為了打「擦邊球」打得漂亮的最大動力。
今天中國傳媒已告別千人一面、人人都「人民日報上身」的年代,雖未真的解除束縛,百花齊放,但至少出現了如《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新京報》、《東方早報》等較敢言的媒體。
「擦邊球」鼻祖、老報人欽本立
當年破開此局的,可數中國傳媒的「擦邊球」鼻祖、老報人欽本立。
已故的欽本立,是上海的《世界經濟導報》創辦人。他提出打擦邊球的思想,表示在形勢許可的範圍內,把新聞和言論的自由度推進到可能容忍的最大限度,同時還把握每一個「時機」,適當地突破原有的限制,把球桌愈打愈大。1980年代,《導報》發出過多篇有關政改的文章。
1989年六四前,《導報》撰文悼念胡耀邦,又舉辦和刊載《悼念胡耀邦同志座談會》的報道。會上,嚴家褀、戴晴等人發言,談到多任中共總書記都沒有好下場等觀點。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江澤民大感憤怒,要求刪稿,欽本立不從,並先斬後奏刊印了十幾萬份,送到包括北京等地。自此,欽本立被撤職,縱有業界聲援,但《導報》最終敗陣停刊,而欽本立兩年後鬱鬱而終。
此後,《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新京報》等勇敢媒體接力大打「擦邊球」,多篇報道、文章和照片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
包括:《南周》在1999年《六四事件》10周年之際,發表題為〈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的新年獻詞,以天安門一張健兒跑步照作襯托,寫出:
「我們不停為你加油。因為你的希望就是我們的希望,因為你的苦難就是我們的苦難……我們看着你流離失所,我們看着你痛哭流涕,我們看着你中流擊水,我們看着你重建家園。我們看着你無奈下崗,我們看着你咬緊牙關,我們看着你風雨度過,我們看着你笑逐顏開……我們看着你,我們不停為你加油,因為我們就是你們的一部分。」
「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抖擻精神,總有一種力量它驅使我們不斷尋求『正義、愛心、良知』。這種力量來自於你,來自於你們中間的每一個人。」
在劉曉波缺席諾貝爾和平獎頒獎禮後,《南都》在頭版放了亞運殘運會場的空櫈照,引發聯想。
去年6月李旺陽站着「被自殺」後,《南都》內版刊載了高考首日,考生或家長翹首以待的腳踝連鞋大特寫。
2010年《南都》兒童節漫畫特刊,漫畫中的小孩子在黑板上,畫了3輛坦克朝着一人的歷史場面。
鬥長命!波係圓嘅!
這些擦邊球打得漂亮打得妙,但不知經歷多少犧牲和苦楚、打了多少球出界才能達到?
「記者記者,那就去做歷史的記錄者吧。有的東西,或許現在不得已蒙上塵埃,但只要存在,總有重見光明的日子。耐得平淡寂寞打壓,歲月會為你加冕。」網民安慰說。
兩句說話:鬥長命!波係圓嘅!
Vic:中國媒體中的有心人,力圖在閉塞的言論環境下開啟一扇明窗,令人敬佩。但我們不能忘記,「擦邊球」是非常悲哀的事。說到底,有心有力的媒體人無法暢所欲言,被迫打所謂「擦邊球」,即使打得多漂亮,也無改新聞專業被中共政權強姦的基本事實,這絕對是中國人之恥辱。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中國媒體打「擦邊球」,除讓讀者舒心中怨氣外,還有什麼作用?很懷疑當權者可能視讓中國媒體在控制下打「擦邊球」是維穩的一個方法。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