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電影
星期日生活 2014年5月11日
【明報專訊】毫無疑問,丹麥導演Lars von Trier(拉斯馮特爾)是個挑機的影人。自2009年的Antichrist(失落伊甸園)以降,經過Melancholia(世紀末婚禮),到新作Nymphomaniac(性上癮)前後篇,所組成的所謂「抑鬱三部曲」,每一次都可成功製造話題,挑戰觀眾的感觀。他絕對可以說得上是,挑機挑上癮。
認識一個丹麥設計師,她的丈夫是Lars的粉絲,每逢拉斯有新作,他必定捧場,聚精會神的觀看,生怕錯失每一秒的畫面,還要投訴他太太為什麼會看到睡着。這種影迷,層次大底跟香港的王家衛粉絲差不多,心態上可能更接近彭浩翔的粉絲,語不驚人死不休。更離奇的是,身為丹麥人,竟然不知有德萊葉(Carl Theodor Dreyer),You see,這說明文化的墮落不是香港獨有的,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沒有一寸土地是可以獨善其身的,the world is
dying。
當然拉斯很聰明,要不然他也不能憑《天黑黑》(Dancer in the
Dark)得到評審團的青睞,拿下康城的金棕櫚獎。他也是有點能力的導演,Bjork、Charlotte Gainsbourg及Kirsten Dunst先後憑他的作品在康城封后,證明他指導女演員崩潰的演出還是有一手的,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星級演員,趨之若鶩,願意跟他合作,且要寬衣解帶,作四級的暴露。得獎要趁早,等價交換,各得其所。
可他算不算得上是個好的作者呢?這要經過幾層次的觀察與思考,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作品的題旨是什麼?作者的拍攝動機是什麼?作者誠實嗎?最後是喜歡這個作者嗎?
以他的新作《性上癮》(Nymphomaniac)前後篇為例,從題材到花邊新聞到眾要角們的多款性高潮表情海報,這部作品可謂成功地吸(引眼)睛,創造入場意欲。
作品題旨是什麼?
看過一些評論,對故事不明所以,其實,故事並不是那麼複雜的。上下集分八章,分別是1. The Compleat Angler,2. Jerome,3. Mrs. H,4. Delirium,5. The Little Organ School,6. The Eastern and the Western Church(The Silent Duck),7. The Mirror及8. The Gun。
要說Joe講的事情全沒有發生,邏輯上可以的,可是用精神分裂思覺失調妄想症的黐線婆來過橋,創作上太躲懶,一切亦來得太容易,基本上是說什麼也可成立,這樣一來,劇本的結構便失去焦點,創作頓時失去重心,就算Lars如何的不濟,也不會落得如此低層次。這樣水平的評論實在太庸於思考,說來說去講不出一套具說服力的理解與說法,平白浪費了公共平台給予的言論空間,對觀眾讀者太不負責任。要知道,「星期日生活」寶貴的篇幅,跟娛樂版不同,在現今香港日報的文化氛圍中,可謂碩果僅存能夠容能下嚴肅地討論電影的園地,絕不能光把劇情本事說了算。
要理解題旨,一般的智慧是,在起始和結尾找答案。片首的魚鈎是個很重要的線索,最後一章是Joe槍殺Seligman,即表示,這個分明是關於以釣魚為主題的故事。再重組案情,便很易理解了,管他Joe說的話有多少真假,基本邏輯是,從戀父到性啟蒙到性冷感到性狂熱性飢渴到性無感到性被虐到性虐待到性挑釁到同性戀,Joe一路走來,經歷了不同階段的性變態(Metamorphosis),到最後,要以性挑逗作為魚餌,經過殺戮才能釋放心中存在的焦慮(Anxiety)。
作者的拍攝動機是什麼?
說實在的,電影的重點,其實更多是衝着Seligman而來的。什麼黃金比例、愛倫坡、東西方的教會、鏡子中的他我自我,大拋一輪書包,其實全是虛招,Lars的目的是要批判道貌岸然坐懷不亂的知識分子,滔滔理論,在秀色之前,還是敵不過自己的慾望。
因為獵奇的心態而進場,最終上釣還是觀眾,到結尾還要給拉斯掌了兩記耳光,給導演玩弄了四個小時,還要給個讚,這就是Lars想要的東西。換句說話,拉斯是漁翁,觀眾是魚,他釣觀眾,釣上癮。
作者誠實嗎?
2007年《給康城3分鐘的情書》,他的Occupations(《職業》)(注意:是眾數)是這樣的:兩個不同職業的人,一是他,一是影評人,一同觀看他作品的首影,Lars抵受不住影評人的冷嘲熱諷,拿出了錘子(他的本業可能是一個汽車維修員),把影評人砸死。
實不相瞞,這一段看得很不爽,感覺並不幽默好笑,不是因為身為影評人,而是因為這樣的電影人太沒風度,黨同伐異,容不下對自己相左的言論,是文化上的法西斯。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對人也沒有起碼的包容與愛。
這樣的一個freudian slip,為《性上癮》提供了有效的註腳:Seligman就是那影評人,雖他可憐兮兮,可仍然要對他殺之而後快。以前我對這位導演還有點保留,Occupations之後對他的結語,可謂一「錘」定音。
再看《失落伊甸園》和《世紀末婚禮》,這樣的故事哪裏有我一向強調的真實,或是現實的轉化呢?他的做法,還不是把既定的概念,強加於人物的命運之上?很不幸地他要把Antichrist獻給Tarkovsky,看他的言行德行,哪裏有先輩的憂國憂民意味?可憐的塔翁,在九泉之下,可不可以不收禮?
喜歡這個作者嗎?
基於上述的原因,我當然不喜歡Lars von Trier囉。你呢?
文 四維出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