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鄭培凱 - 香港的宋代歷史

世紀.文字江湖   明報   201454

香港的沙中線地鐵工程,在土瓜灣宋王臺附近挖掘地道,七挖八挖,終於挖出了大禍,用廣東人的說法,就是「爆大鑊」。怎麼說呢?有點文化修養的土木工程師都知道,進行地下基建工程,最怕遇上我們祖先留下的文明設施,像古城址、古墓葬、古建築遺蹟等等。一旦發現歷史遺蹟,工程就得停止,讓考古學家來評核歷史文化價值,確定是否值得保存,是否需要進行考古發掘。運氣不好,就碰上了改變歷史的重大發現,不但工程無法進行,還必須改弦易轍,放棄既定的設計方案與計劃。假如我們完全沒有人文關懷,根本不懂得文化傳統,徹頭徹腦只有經濟盤算,一切向錢看,也好辦。就可以理直氣壯,向世界宣布,文化既不能吃,又不能穿,只是文化人自說自話。古代文明既沒有汽車洋房,也沒有方便快捷的地鐵,何况已經消失;歷史不是金礦,文化不能生財,要了做什麼?推土機給我開過去,剷平了,打樁灌漿,填平了帳。

以前的建築工程或許就是這麼做的,反正這塊地是英國人的,姥姥不疼,舅舅不愛,沒有人關心,沒有人在乎。現在不同了,香港人忽然文化,在乎自己的鄉邦文物,在乎本地歷史了。地鐵工程從宋王臺附近開挖,還搞了個似是而非的考古評估,說宋王臺附近因為有日軍的破壞,又經過了填海的建設,考古價值不高,沒有什麼重大歷史文化意義。有冇搞錯啊?

首先,我們要認清,香港地區絕對不像一些洋人與假洋鬼子說的那樣,本來幾乎無人定居,只是零星的小漁村,完全是靠了英國人統治,才有了歷史與文明。其實,英國人的貢獻,是建設了一個現代殖民地,引進了現代工業文明,把香港發展成資本主義的商業大港,讓我們誇耀由此累積的財富。然而,說到歷史文化,我們絕對不能數典忘祖,抹殺前人在此建設的農業文明傳統,不能有意勾銷他們辛勤勞動所創造的歷史文化。且不說深水埗李鄭屋的漢代古墓、掃管笏的唐宋考古遺蹟、屯門的唐代海防、鄧氏家族的宋代圍村遺址,就說九龍城北邊的土瓜灣與馬頭圍一帶,從目前發掘到的居住遺址與宋元古井來看,顯然是人口相當稠密的村落,若能好好進行考古研究,可以讓我們了解香港地區宋代的歷史生活。

根據《宋史.本紀》卷四十七,南宋覆亡之前,宋室遺裔益王昰和衛王昺兄弟,在文天祥、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等忠臣的護佑下,從溫州沿海南下抗元,轉戰於廣州、韶州、泉州、漳州、潮州、惠州、珠江口、新會崖山等地。從沿海轉戰逃亡的路線來看,海上抗元的宋軍必定經過九龍一帶。按照一九五七年香港趙氏宗親總會請簡又文寫的宋王臺碑文來看,今天宋王臺公園與啟德機場附近,是益王昰和衛王昺小朝廷駐蹕之處,而且時間長達半年之久。碑文說:「宋皇(王)臺遺址在九龍灣西岸,原有小阜名『聖山』者。巨石巍峩,矗峙其上,西面橫列元刻『宋王臺』牓書,旁綴『清嘉慶丁卯重修』七字。一九一五年,香港大學教授賴際熙籲請政府劃地數畝,永作斯臺遺址,港紳李瑞琴贊襄其事,捐建石垣繚焉……抑又聞之聖山之西南有二王殿村,以端宗偕弟衞王昺同次其地得名。其北有金夫人墓,相傳為楊太后女,晉國公主,先溺於水,至是鑄金身以葬者。西北之侯王廟,則東莞陳伯陶碑文疑為楊太后弟楊亮節道死葬此,土人立廟以祀昭忠也。」

日本人佔據香港期間,為了擴建機場,曾炸毁宋王臺巨石。二王殿村發展成今天的馬頭涌道與北帝街,至於金夫人墓則因為興建了聖三一教堂而消失了。雖然時移景遷造成了地面的滄桑變化,地層之下還應當保留着宋代的歷史遺蹟。從文獻資料與民間傳聞配合來看,宋王臺一帶的歷史考古價值相當豐富與深厚,或許真的可以提供寶貴的文物資料,讓我們深入了解香港的宋代歷史。

作者簡介:學者、詩人,近著《品味的記憶》等。

4 則留言:

  1. 令香港歷史進程 , 走上另一條路的 , 確實是1842年英治開始的 , 否則香港仍然是廣東沿海一個漁村 , 其他沒有納入大英帝國版圖的 , 社會文化形態有發生質變嗎 ? 中國人知識份子 , 今時今日仍很自卑 , 比五四時沒多少進步

    回覆刪除
  2. 深水埗李鄭屋的漢代古墓、掃管笏的唐宋考古遺蹟、屯門的唐代海防、鄧氏家族的宋代圍村遺址,...........

    應該這樣理解 , 這些考古事實 , 証明香港的文化風俗 , 遠接漢唐宋元 , 不應無辜辜被打成「文化沙漠」, 清朝時幸好及時割讓給英國 , 不但迎來西方異質文明 , 還隔開了五四那幫狂躁文人 , 老祖宗的餘緒沒有被砸爛燒光

    回覆刪除
    回覆
    1. 沒有香港, 大陸在改革開放後的經濟發展不會如此順利及高速, 西方文明給香港及中國帶來無與倫比的影響, 中國人要有感恩心.

      刪除
  3. 作為本土派,萬分贊同港鐵盡早後復工,無謂花時間考古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