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

古德明 - 知名度

中華正聲   am730   2014年05月07日

香港品牌發展局有所謂「香港服務名牌選舉」,宗旨是:「表彰香港公司創立的傑出服務品牌,並提升香港服務的知名度。」究竟這度數要「提升」多少?是五度,十度,還是九十九點九度?

中文從來只有「知名」,沒有「知名度」。《史記》卷九十二項梁、項羽起兵反秦,淮陰少年韓信「杖劍從之,無所知名(但名聲不顯)」,最後改投劉邦,助劉滅項。李白《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詩也用了「知名」一詞,說朋友之義,不應教管仲、鮑叔專美:「毋令管與鮑,千載獨知名。」李白不會說管、鮑的「千載知名度」,《史記》也不會說韓信「知名度不振」。

英文說名氣,有famous、fame二字,一是形容詞,一是名詞。現代漢語人為求做英文奴才,就模仿英文字尾變化(inflection)原則,在形容詞「知名」之後加一「度」字,當作名詞,真是苦心孤詣。

這苦心當然同樣見於大陸、臺灣。臺灣《聯合文學》第三四三期編輯室報告說:「我念臺大哲學系的時候,由於對文學的愛好,所以對學校裏哪些人寫得好,知名度高一類的,還算有一點瞭解。」今年四月二十六日,大陸《法制晚報》報道,丹麥女王瑪格麗特訪北京,和中共押寨夫人彭麗媛一起,給一群孩子朗誦安徒生童話《醜小鴨》:「選擇這個故事,可能是因為這個故事在中國小朋友中知名度非常高。」

《唐摭言》卷十說詩人李濤:「篇詠甚著,皆膾炙人口。」中國人不會說「李濤詩知名度非常高」,卻會說「這個故事膾炙中國兒童之口」。膾炙人口,即「像烤肉(膾炙)般為人喜愛」。這是中國成語,現代漢語人一定不屑用。

《史記》卷一二四司馬貞索隱評論古代游俠:「游俠豪倨,藉藉有聲。」《晉書》卷四十三說名士王衍:「盛才美貌,聲名藉甚,傾動當世。」中國人不會說「游俠知名度高」、「王衍高知名度」等等,卻會說「我對校內聲名藉藉者,還算有點認識」。「藉藉」即「盛大」,現代漢語人那裏懂得。他們甚至以為「藉藉」即「微小」,所以創造了「藉藉無名」這個不知所謂說法。

《史記》卷一三零司馬談臨終,吩咐兒子司馬遷繼其遺志,續寫史記:「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中國人不會說「提升知名度以顯父母」,卻會說「振揚香港服務的聲譽」。這一點,要香港品牌發展局曉喻,無異於對牛彈琴。

周三刊登
作者專研中英文,以寫作、翻譯為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