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古德明 - 博士候選人

中華正聲   am730   2014年5月14日

二零一二年,梁振英獲香港六百八十九萬人之中的六百八十九人「民主選舉」為香港行政長官,事後還遭揭發「競選」期間謊話連篇。立法會議員梁國雄明知不可為而為,上法庭控訴梁振英舞弊,結果當然敗訴。二零一三年七月十七日,香港《文匯報》發表《政治問題衝擊法庭》鴻文,譏諷梁國雄,作者陳基亮的頭銜很有趣:「法律博士候選人」。

博士學位有三種。第一種是榮譽學位,由大學頒發給社會上成就不凡者,以示褒揚;第二種是考取的學位,由大學頒發給研究論文和口試都及格的學生;第三種是子虛學位,即香港立法會一名中共派議員的那種學位,從虛有「大學」之名的美國小店買來。除了榮譽博士,須由大學當局選出,其餘兩種都不經選舉。陳基亮並非榮譽法學博士候選人,那「候選」二字從何說起?

按英文有candidate一字,可以解作「候選人」或「考生」。這個字出自拉丁文candidatus,原義是「白衣人」。古羅馬競選公職者,一律穿白色長袍,象徵為人清白,所以英文candidate指「候選人」,後來還引伸解作「考生」,例如a GCE candidate是「普通教育文憑試考生」,不是「普通教育文憑試候選人」;a doctoral candidate是「將畢業的博士班學生」,譯做「準博士」也無不可,但現代漢語人一定要把漢字當作英文用。英文有presidential candidate和doctoral candidate,現代漢語於是也要有「總統候選人」和「博士候選人」,這樣,「候選人」就成為candidate的化身,只是用方塊字寫出來而已。

《儒林外史》第三回考官周進問一個童生:「你考過多少回數了?」那童生回答:「童生二十歲應考,到今考過二十餘次。」今天,陳基亮之流大概會說:「候選人二十歲應考,到今候選過二十餘次。」不說「候選」,恐怕不夠下流。

而這下流之風,廣被四海,今年二月四日,臺灣《更生日報》有專文介紹半身不遂的工程師賴志銘:「賴志銘是高雄中學傑出校友,也是國立中山大學物理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四月,大陸《南都週刊》有文字評論建築學家梁思成,作者朱濤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哲學博士候選人」。新中國所謂「候選人」不但政治上名不副實,連學術上也是一樣,真是玷污了人家的candidate一字。

【小啟】拙作《壯士有心》政論集,現已由次文化堂出版,特此奉告。


周三刊登
古德明~作者專研中英文,以寫作、翻譯為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