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丘亦生 - 相逢何必曾相識

金融雲端   香港蘋果日報   2014年11月10日

我們的獅子山,自從掛上了一幅「我要真普選」的直幡,從此有了嶄新的象徵意義。12年前在宣讀預算案時高唱《獅子山下》的前財爺梁錦松,最近又再頻頻現身,更被視為有意問鼎特首(今屆?下屆?)的人選之一,不過觀其近日言行,他唱的仍是舊版獅子山下,還要是略走音的唱腔。

當年因為偷步買車而下台的梁錦松,上周到中大與同學交流,竟又語出驚人,傳媒引述他在答問時段表示,今日政治亂局皆因23條未立法,令政客可以收受外來資金。他又說,香港人最重要的不是普選,而是確保「有效管治」。如果在整場佔領運動中,他看到的只有這些,而他又可能是被「篩」出來給我們選的候選人,就真的叫人倒抽一口涼氣。

阿松任財爺時 手起刀落

梁錦松只做了短短兩年的財政司,是首名問責制下的財爺,本來難論功過,我只記得,當時香港歷經亞洲金融風暴及科網股爆破兩次震盪,經濟元氣大傷,樓市又未完成調整,正是巧婦難為無米炊,但阿松卻選擇在這時搞財政改革,大幅削減福利等開支,更推動公務員減薪。

在經濟不景氣時,因為福利開支上升令政府經常開支增加,同時間庫房收入減少,財赤不可避免出現,這本來就是經濟學所謂的「自動穩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衰退時私人消費及投資縮減,政府這時擴大支出,可起填補動力穩定經濟之效。其時政府近乎零債務,儲備充沛,但仍然選擇手起刀落,把財赤置於經濟之上,在市民最需要政府開支來渡過難關時閂水喉,實無異於在傷口灑鹽,更有加劇貧富懸殊的副作用。

難怪香港雖然相較其他在1997金融風暴中沒頂的亞洲國家,經濟結構問題並不嚴重,但卻出現了既長又痛的調整,通縮連續六年才結束,而名義GDP要到2005年才回到風暴前水平,遠較不少出事國家為慢。當中聯繫滙率固然是元凶之一,但政府這種贏谷輸縮的順周期政策,卻肯定於事無補。

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連IMF都覺悟,這種在衰退時嚴控財赤的做法,只會令經濟傷上加傷,隨時墮入越控赤字越大的死局。現在看來,阿松當年的手術確實old school得很。

老調重彈 重基建輕福利

今趟阿松有意做comeback kid捲土重來,我留意他會否帶來新思維,但他在上述的聚會中,先把有效管治與普選切割,暗示兩者風馬牛不相及,復又強調基建的重要,但對於照顧弱勢社群,就表示「分錢前必須創造金錢」。我很疑惑,是否出錢出地津貼一個數碼港,就比改善醫療社會服務一定有效益?現在十大基建項目湧在一起上馬,把建築成本推到天比高,這是我看到近年政府政策衍生的最差界外效應,港珠澳大橋閒閒哋超支50億元,已相當於政府半年的福利開支,當局卻又可以面不改容,不要跟我說福利是年復一年的經常性開支,基建又何嘗不是經常性超支?

相比現任特首,我不懷疑梁錦松絕對是「高尚情操」,但CY那種不要向月薪萬四蚊打工仔傾斜政策的心態,恐怕阿松也沾有這陣除。加上他2003年下台時,民望評分比現在的CY還要低。我不知道,昔日的從政履歷,對阿松是助力還是阻力,抑或市民寧願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只希望,他不要再老調重彈,要學懂唱新的《獅子山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