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黃偉豪 - 「唔抗爭,唔正常!」——年輕人向荒謬時代說不

2014年11月17日

【明報專訊】「唔抗爭,唔正常!」這句說話,是參考了著名「棟篤笑」演員黃子華在他最新一次的「棟篤笑」演出的主題《唔黐線 唔正常》。活在一個荒謬的世界裏,不「黐線」,不發狂,不失常,才是不正常的行為。換句話說,就是因為正常,所以才失常。活在荒謬的世界下,真正不正常的,反而是仍然故作正常,裝作什麼都看不見,什麼都沒有發生,堅持要準時返工返學,定時消費娛樂的一群人。

在荒謬的時代下,不但是正常人和不正常人身分互換,更重要的是,有病或垂死的不是人,而是帶來及產生一切荒謬的制度。病了的是制度,不是人。因此,只是針對人,把一切反抗現有制度及不滿現狀的人,視作為罪犯或精神病人,由當權者把他們關進監獄或精神病院,都只是一種本末倒置、是非不分的做法,不是去面對問題的根源,只是加添了時代的荒謬感。

「唔黐線,唔正常」的道理,在「雨傘運動」中,發展至「唔抗爭,唔正常」的情况。在今日的香港,當市民,特別是仍懷有熱血、理想及良知的年輕人,看見公義已死,制度被扭曲,過往的核心價值已蕩然無存,選擇啞忍、選擇盲目,才是不正常。在「雨傘運動」中,選擇抗爭,反而是一種愛香港的無畏無私的精神的顯現。「生於亂世,有種責任」,這句在運動中經常出現的口號,正是這種精神的反映。

雖然有很多市民的廣泛參與,但「雨傘運動」主要是由香港年輕一輩為首的運動。運動所反映的是他們的良心,而非年幼無知。事實上,作為香港的新一代,沒有人比他們更關心和了解香港的未來,因為香港的未來,就正正是他們的未來。而他們之所以走出來,全因為在現存的不公義和失效的制度下,他們早已看不見自己的未來,看不見香港的未來。

有兩件筆者近年在大學教書中遇到的事情,足以反映我們的年輕一代,包括了理應是社會的未來領袖和精英的大學生,已看不清自己的未來的情况。他們對未來的幻想或夢想,早已被香港荒謬的制度奪走了。

第一件事是,筆者在大學教的科目之一是公共財務,因此,很多時均會用「買樓」來做例子,一向反應十分激烈。始終,有自己的居所和物業,組織一個美滿的家庭,是人生中一件十分幸福快樂的事情。

可是,自三四年前起,這個「買樓」的例子所得到的反應已變得非常冷淡,甚至使大學生感到十分陌生。這是因為對他們來說,在官商勾結、地產霸權下,「買樓」或置業已漸漸變成了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早已有調查及數據支持,一個中等入息的人,即使不食不用,把所有的入息均儲起來,也至少要10多年的時間,才勉強夠錢在香港買入一個小型單位。連大學生也要被迫放棄安居樂業的夢想,這是一個如此荒謬的社會。因此,當有本地的富豪希望學生放棄佔領,早日回家時,富豪自己又有沒有給予年輕人一個組織自己的家的真正機會呢?

第二件事是在大學的校園內,多了大學生主辦中學校服派對。大學生本應是向前望,陶醉於自己大學畢業後的前途和生活,但如今卻開倒車,穿回自己中學的校服,懷念自己在中學年代的溫馨歲月。這又是另一件在不正常的荒謬年代,出現的正常事。

荒謬的年代下,成長是痛苦的,反而是愈無知,愈快樂;愈不懂世情,愈自以為自己幸福。因為人愈長大,變得愈懂事,愈有智慧,便愈明白社會的不公義。因此,在已沒有了將來或完全看不清自己的將來的情况下,穿回自己的中學校服,一起懷念昔日的青葱歲月,是在殘酷現實和痛苦中,一種暫時的抽離和紓緩。

年輕一代支持非物質主義

舉出以上的兩件事,並非要矮化年輕人在今次「雨傘運動」中所表現出的無私和勇氣,更絕不是要貶低運動,把運動的起因歸咎於年輕人買不起樓或找不到高薪厚職等低層次的物質主義因素之上。這只是當權者的論述,及他們用來愚弄其他市民以誤解「雨傘運動」本質的圈套。兩件事件所顯示的是,年輕人連深入的觀察也不需要,只從自己身邊最簡單和貼身的事件出發,已看穿了現有制度的荒謬,情况就如在《國王的新衣》中,全身赤裸的國王般明顯。

美國的政治學家Ronald Inglehart,在他1997年出版的一本十分具影響力的著作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現代化與後現代化》)中(見參考資料),透過了在40多個社會進行的問卷調查和分析,早已發現和上一代比較,各地的年輕一代是十分支持非物質主義,包括了民主、自由、公義、參與、個人自主及表達權利、環保及生活質素等屬於後現代化的價值和議題。他更預言這個世代價值的大轉移,將會對很多國家和社會,帶來挑戰和轉變。

在Inglehart的著作中,他強調這些新價值的出現,是現代化過程的一部分,象徵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且由於新價值的出現是跨國界的,這亦是一個順其自然,甚或無可避免的過程。在今次「雨傘運動」中,出來帶頭的年輕人及大學生,為的正正並非是一己的私利,而是公義等後現代化的價值。事實上,如果一如政府或權貴所說,這只是不滿經濟環境及現狀所產生的運動,我們絕不會看見有這麼多大學生、知識分子和專業人士參與,他們畢竟不是在這不公義制度的食物鏈的最下層和最大輸家。

雨傘運動是「反佔領」運動

從Inglehart的社會發展模式和軌迹的研究來看,只着重經濟的硬發展,而忽視人的整體需要的發展模式,及只由少數自以為精英的當權者壟斷,而忽視其他人均有參與的需求,權力和能力的政治制度,已經過時,不適合現代的香港社會。真正阻止香港進步的,其實是政府和當權者,而非參與運動的市民。正確一點說,「雨傘運動」不是一場「佔領」運動,而是一場「反佔領」運動,運動希望把香港的前途和將來,從佔領了香港政治和經濟的極少數既得利益者手中,釋放出來,交回每個香港人的手上。

作者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中文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參考資料
Inglehart, Ronald. (1997) 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43 Societies.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