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2日
【明報專訊】我和馮應謙做港人身份調查,一做18年。那些年,我倆都是「小伙子」,正值回歸前後,風起雲湧,香港人、中國人的身份起起落落。及後,我們在學術圈打滾,轉眼十多年,Anthony永遠青春,我已進入「少老」之年。
回歸之後的頭10年,港人本土身份稍為下滑,國家認同上升。我們也各自埋首於其他項目,本想終止身份研究。不料2010年以後,中港矛盾升溫,身份問題急轉直下,不得不回過頭來,再正視港人的身份矛盾。2014年10月的調查,本土身份強勢回歸,以港人身份為優先的比例升至接近七成;中國人身份則跌至新低。多年來,特區以龐大資源,推動港人認同國家,在電視每天播送國歌短片;其他配套計劃,多線推出。而確實,國家認同確有提升。可惜近年事態逆轉,青年組群人心轉向。
今年調查加插一條問題,看看港人對自由行的看法。近四成的80後港人,對自由行有負面情緒。生力軍陳智傑加入我們的團隊,他自己最近也做了十多個青年人的焦點小組訪談,大多數的參與者,在討論其他議題之時,無端就轉到自由行內地遊客身上,都是大發牢騷。中港矛盾,深入日常生活。在火車、地鐵、商場每天耳濡目染,在在加深抗拒情緒。有趣的是,回歸之後,本來港人對普通話的親切感與自豪感大幅上升,近年竟戲劇性回落,比例甚至低於97之前。小組訪談中的年輕人,不少聽到普通話就不自在!我們參與研究這麼多年,回看數字,彷彿發了一場春秋大夢,身份問題比以前更棘手更複雜。老土講句,世事如棋,危局深不可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