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黃英琦 - 六六九龍騷動與雨傘運動

文化拆局   am730   2014年11月4日

佔領行動開始後,建制輿論蓄意把雨傘運動和六七暴動相提並論,憂慮警民衝突會像當年般導致血腥收場。不過,這說法卻把歷史混淆了。感謝好友金佩瑋提供資料,她剛完成博士論文,從社區建設角度看到了「六六九龍騷動」與今天的雨傘運動有相似之處,但卻不是六七暴動。

六六事件由天星碼頭加價開始,1966年4月初,藝術人蘇守忠在天星碼頭外絕食反對加價,吸引了不少支持者;蘇在4月5日以「阻街」為名被捕。當晚,廿多名青年在中央警署外聲援,再乘天星小輪過九龍,在尖沙咀碼頭叫喊反加價口號,沿著彌敦道遊行,並收集反加價簽名。不少市民中途加入,到他們從旺角折返尖沙咀後,遊行人數已近400人。翌日晚上,蘇守忠獲保釋,繼續有年輕人在九龍區遊行,途經油麻地警署時被截查,500人在警署門外圍觀,部分年輕人憤怒衝向警署。情況急轉直下,不同遊行隊伍在彌敦道出現,有人向警察扮鬼臉和扔石。深夜,人群沒有散去,暴力開始了,群眾揮舞竹枝,推翻汽車,搶掠瑞興百貨公司並縱火,焚燒交通燈,交通指揮亭則被用來當路障(!)。部分住在油尖旺的居民也「配合」騷亂,把花盆、雜物扔下樓,丟向警察。

66年4月7日凌晨,警方宣布戒嚴,翌日九龍仍有騷亂,英軍加入鎮壓,8日繼續戒嚴,之後事件才逐漸平息。1966年的香港人口約300萬,25歲以下青年佔差不多一半,這場騷動令殖民政府嚇了一跳,馬上組成調查委員會。報告書長達167頁,點出多個關鍵社會議題,例如青年人缺乏歸屬感,政府對華人的傲慢,貧富懸殊和教育供求落差,居住環境擁擠和欠缺公共空間等。其後,政府落實房屋規劃,增加學額,推行社區建設,聽取民意。報告還指出了「青年人的特別問題」,認為他們參與暴動並非要達到某種目的,而是難向上流,「獲得成功的機會有限」。66年報告書內的部分問題至今仍未解決。我仔細看後,慶幸當年政府並沒有概括的說年輕人是暴徒,明白事件由不滿管治引發;但今天的特首卻不願深究年輕人的訴求期盼,反而把矛頭指向外國勢力,實在令人遺憾。

1 則留言:

  1. The origin sin of PRC is to put everything on the foreign countries. PRC, by its nature, have no right to say because PRC took over Mainland supported by foreign country, Russia. YW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