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陳漢森 - 從古詩文中尋找粵語

明報   20141118

粵語保留唐宋及以前的語音及語義,因此閱讀文言文時,有時用粵語來理解,會更易明白,可能更傳神。

例如:「後生可畏」(孔子)中「後生」是「年輕人」;「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終,政將為知己者用。」(司馬遷)中的「老母」不解自明;「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杜甫)中「隔籬」,仍然是日常用語;「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中「渠」就是「佢」;「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陶淵明)中「咸」就是「冚」、「全部」;「行行重行行」中「重」是「又再、仍然」的意思,與粵語中「你重咁懶!」同;「故人相見重淒涼」(徐鉉)中的「重」是「更加」,粵人一看便明;「聞汝依山寺,杭州定越州?」(杜甫)、「餘日知安在,南村定北村?」(敖陶孫)兩句中的「定」解「還是」,粵人說:「你做定唔做?」用的是此意……

又例如:「尋日尋花花不語」(程垓)、「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李密),「尋」不是「找尋」,是「不久」,尋日就是「過去不久之日」,即「昨日」。「百年身後一丘土,貧富高低爭幾多。」(杜荀鶴)、「我這行院人家坑陷了千千萬萬的人,豈爭他一個?」(水滸傳)句中「爭」不是「爭鬥」,是「差別」,粵人說:「唔爭得幾多啫!」就是此意。「蒞臨」似隆重,其實「蒞」就是「來」,就是「嚟」。粵語有助理解文言,我們也可以從文言中找尋粵語。

陳漢森   chs55255@hkstar.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