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譚劍 - 星際啟示錄:尋找科幻創作的理想方法

世紀.影意志   2014122

【明報專訊】《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上映多周後,在網上衍生多種現象,有科普寫作,也有科幻小說作者紛紛分享看法。香港著名科幻小說作家譚劍,在facebook發言前後,不少朋友問他對這部電影的看法。本版邀請譚劍以科幻小說作家的角度,與讀者探討觀影與寫作。

Interstellar用上不少物理學原理,對科幻小說迷來說,這些招數全部耳熟能詳,任何一本科幻入門的參考書都會介紹。到底人類怎樣適應太空生活,怎樣面對和地球截然不同的居住環境等問題,都被導演拋諸腦後,Interstellar娛樂肯定有餘,但內容深度仍有待提升。

我換個角度看,導演Nolan更像是拍一部以科幻包裝的娛樂片,用親情吸引觀眾入場,探討的是欺騙和承諾,因此和科幻電影重視精神內涵特別是矛盾衝突的着力點有所不同。《2001太空漫遊》指出「人類去到太空仍然如嬰兒般無助」,「銀翼殺手」質疑「人類造出來的複製人比人類更優秀」,Matrix問的是「人在殘酷現實和美好夢境之間該如何取捨」。

即使你不同意我的看法,但有一點無庸置疑,諾蘭用精密的商業計算,吸引觀眾去欣賞一個門檻並不低的電影,而且引起話題。

這是一種功力,也是科幻小說作者面臨的難題。科幻小說探討的是科技進步下,人類面臨的未來,會出現怎樣令人難以預料的情况。

科幻創作因此非常艱難,基本功夫除了戲劇效果和人物設計少不了,還要創作一個尚未存在的未來世界。而如何讓讀者輕易進入這世界,便是科幻創作的第一道門檻。不管世界觀如何驚人,題旨如何發人深省,如果讀者無法進入,一切溝通免談。

這門檻不只是給科幻作者的挑戰,也是給讀者的挑戰。單是科學層面,已經以讓非理科出身的人敬而遠之。至於探討的是人類和社會的關係(如電腦管理比民主制度更公平),甚至人類在宇宙的位置(如人類是唯一不由其他外星高智慧生物創造出來的族類),都可以抽象得很,對讀者的要求甚高,因此科幻小說一向都是小眾口味。而訴諸聲光等官能刺激之能事的科幻電影,往往能輕易吸引大量觀眾,和科幻小說的情况完全相反,如Avatar,當然,它反殖民的題旨不能抹煞。

本行:電腦和網絡

我開始動筆創作科幻小說的頭十年,作品都是很正宗的科幻,多是以我本行的電腦和網絡為主題,讀者以科幻迷為主。我一直思考怎樣讓科幻小說更容易為一般讀者接受。具體來說,就是怎樣把一個複雜的概念在不失深度的情况下,可以更為大眾化。

說來不難,但我久久想不到方法。

後來香港社會經歷了一波波震動,包括沙士、反對廿三條等,大大改變我的創作觀。我不再讓我的科幻世界設在遠未來的背景,那與我身處的香港太遙遠。香港本來就是很科幻的城市,應該以此為背景才對。

我在停筆七年後創作的第一個長篇裏,以七宗罪為概念,故事分成七條線,每條線勾畫一宗罪行,每一宗罪都和把資本主義發揮得淋漓盡致的香港掛鈎,用科技滿足如瘦身、養顏、暴食等的欲望。我把《黑夜旋律》投去台灣的「九歌二百萬長篇小說獎」,結果躋身最後四強。這是個純文學的獎項,也讓我發現擴大讀者群的其中一種方法。

但我念茲在茲的,始終是純粹的科幻小說,不只有社會訴求,而且節奏明快,要讀者廢寐忘餐,就像年輕時閱讀衛斯理的情况。

我的小說創作由來

於是我動筆去寫《人形軟件》,一個關於人工智能的故事,為免太抽象,加入雲吞麵店被迫遷的部分(寫作時還沒有「地產霸權」的說法),也終於接觸到更廣泛的讀者群,而且不管是讀者評價,或者在大陸拿到科幻星雲獎的獲獎理由,或者香港和大陸的媒體報道,都是看出雲吞麵店背後代表的傳統文化價值,正在香港急速發展下面臨被犧牲的命運。幸好,「人形軟件」本身的意念,仍然為科幻迷津津樂道。

如果科幻有一千種寫法,我也終於找到我的方法。

NolanInterstellar裏展示了他的方法,讓科幻成為機關布景,親情取代探索宇宙成為故事主線,在商業上大為成功,成為話題作。畢竟沒有專情的話,一般觀眾只會覺得索然無味。電影說服觀眾的部分,是把物理學通俗化,加上父女情,成為出色的娛樂片,但本質上並無新意。電影裏雖然有「人類生於地球,但不會在此終結」的豪情壯語,但並沒有如2001般具體深入探討人和宇宙之間的問題,更沒有探討和外星智慧生物的關係。主角念茲在茲的,是怎樣回去見他的女兒,怎樣拯救人類(災難片的手法)。人類移居太空後怎樣適應外太空的生活,導演避而不提,讓男主角離開第五度空間後,就直接去到未來的高科技太空站。這不只偷懶,也欠缺說服力。其實那段父女情安排不夠圓滑,不少對白也嫌突兀(如太空人向彼此解釋登陸方式)。結局在預期之內,而且把未來世界過分簡化。

不過,Interstellar仍然會以其欣賞價值在電影史上取得一席之地,一如Titanic令觀眾着迷的不是造船技術,不是遠洋的危險,而是直教人生死相許的愛情。從「睇戲」尋求娛樂的觀眾,和從電影裏尋求「深度」的影迷,位處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不同位置,大家各執一詞。優秀的科幻應能同時滿足他們的需求,如Matrix,如V for Vendetta。話說2001在開畫當年(1968),也是收回成本的。

我仍然創作科幻小說,而且盡情探索不同的創作方法。

作者簡介:香港小說作家,專欄作者。 
文 譚劍   編輯 袁兆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