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1日
港式的程式中文是怎樣煉成的?首先是以新造的合成詞彙來削弱既有的自然語彙,鈍化感覺;其次是以洋化句式來堆砌句子,迷惑理智。
學了英文的 share,便以中文的「分享」來配對,兩者「鎖死」了關係,於是排擠了分擔、承擔、擔當等其他中文詞彙,連「分擔」苦楚也誤說成「分享」苦楚了。英文的 proud of 及 pride,意義偏向褒義(貶義是 complacent、arrogant),但中文的「驕傲」是貶義,榮幸、光榮、榮譽、自豪等是褒義,卻都被英文 proud of 及 pride 對譯的「驕傲」排斥掉了,不論是香港的歌星容祖兒、香港特首曾蔭權和台灣前總統陳水扁,即使自覺榮幸,也都只懂得說「我的驕傲」、「香港的驕傲」和「台灣的驕傲」。
英文被動語態用的 be,統統譯作中文的「被」。昔日的文官,懂得說「敬告閣下」,今日的 AO,很多受到 Please be informed……的語法枷鎖,亦步亦趨,只能寫「請你被告知」了。中文的被字,帶有不幸或蒙難的意味,並非被動語態,而中文也無被動語態。中文的蒙、獲、由、受、告、見、被、遭、罹……由褒義、平義到貶義,一連串的豐富詞彙,由於誤用了被動語態的 be,都遭「被」吃掉了。
----------------------
任職民政局之時,難免會回大陸交際,摸杯底打哈哈,聽一些不甚順耳的話,講一些不由衷之言。例如出席研討會,便會聽到如下的歡迎詞:「對於(嘉賓某某)的來訪,進行(親切及友好)的(演講)活動,我們表示(熱烈)的歡迎!」
港方不嫌自貶身價,同流合污,可以如此答謝:「對於(某某單位或長官)的(熱情)邀請,使我得以進行一次(演講交流)活動,我表示(衷心的)感謝!」
括號內的字轉為空格,寫文章就如做填充的機械習作,本來就輕而易舉,現在有了電腦打字的技術,官僚又有上一手留下的存檔,改字增詞,方便無比,於是這種程式中文(programmatic Chinese),益加成了標準作業,通行官場了。二○○二年我在本版撰文,論述「共黨八股」源於嚇唬民眾的偽科學語及假扮高效率的偽軍事語(文章收入拙著《中文解毒》)。共產中文是程式中文的大陸品種,香港的程式中文,洋化的成分相若,只是多了些商業味道和偽中產氣息。
「程式中文」是怎樣煉成的
港式的「程式中文」,其麻木不仁,仍未至共產中文的田地,但香港市民應珍惜自由,加以護衞,以免精神家園失守。程式中文不單侵擾中文,而且腐蝕人心,保育中文,就是守護性靈。
港式的程式中文是怎樣煉成的?首先是以新造的合成詞彙來削弱既有的自然語彙,鈍化感覺;其次是以洋化句式來堆砌句子,迷惑理智。前者部分是由於香港學校的語文教育不得其法,學生容易陷於「中不成、英不就」的困局。此外,政府的官式中文憑藉其官方的合法性,霸佔公共空間,傳媒不加警惕,搬字過紙,進而毒害社會。
中文屬於漢藏語系,英文屬於印歐語系,語音、語法及章法差異之大,可謂南轅北轍。往昔國人一般較遲學習英文,有了深厚的中文根基,便無懼英文干擾。是故五四時代的文人通曉英文者,多是中英兼擅,中文端莊古雅,英文也瀟灑到家,絕無今日的侷促小吏之氣。香港學童則同時學習中文及英文,很多家長甚至逼迫子女苦學英文,荒廢中文,子女才力不勝者,便兩頭丟失,容易誤用「中英對照」的所謂雙語學習法,以英文之詞彙及語法為權威參照,輕視中文之既有特色,但英文又學得不到家,未能「脫華入英」,日用中文在腦海之中徘徊不去,於是中英語文根基同時削弱,在口語及文章之中夾雜出現,致令「中不成、英不就」,講其「夾界語」。
林瑞麟故作驚奇
即使貴為官長,也會說夾界語,例如本年二月十二日,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有鑒於兩岸關係日漸融洽,便對記者說:「不排除在台設官方辦事處」。報章原文報道,並未加引號或評註。本月六日,林局長訪問台灣,也同樣說「不排除」在台設辦事處。要曉得半通不通的英文,加上半通不通的中文,才領會林局長的用意。此語若認真視之,真的是「傷害台灣人民感情」。香港是無權單方面宣布在台灣設立辦事處的,要北京及台灣兩方面同意才可。香港既無「留中不發」之權,何來「不排除」之理?若是美國總統奧巴馬說,美軍不排除自伊拉克撤軍(的可能性)或美軍不排除在阿富汗增兵,則言之成理。林瑞麟說的不排除,無疑是故作驚奇的廢話;「考慮」而已,說什麼「不排除」?
先從詞彙說起,日後再論句式。例如學了英文的 share,便以中文的「分享」來配對,兩者「鎖死」了關係,於是排擠了分擔、承擔、擔當等其他中文詞彙,連「分擔」苦楚也誤說成「分享」苦楚了。英文的 proud of 及 pride,意義偏向褒義(貶義是 complacent、arrogant),但中文的「驕傲」是貶義,榮幸、光榮、榮譽、自豪等是褒義,卻都被英文 proud of 及 pride 對譯的「驕傲」排斥掉了,不論是香港的歌星容祖兒、香港特首曾蔭權和台灣前總統陳水扁,即使自覺榮幸,也都只懂得說「我的驕傲」、「香港的驕傲」和「台灣的驕傲」。民政局推出的《心繫家國》電視宣傳片,在傍晚新聞之後伴隨《國歌》,強制免費電視台播放,二○○七年的主題是「我們的驕傲」,旁白是「身為中國人,我感到驕傲」。政府催逼國人「驕傲」,以醜為美,正是家國之不幸。歌星演唱會榮獲某大商號贊助,proudly sponsored by,今日竟然隨意譯為「驕傲地贊助」。
難以擺脫的「被」
英文被動語態用的 be,統統譯作中文的「被」。昔日的文官,懂得說「敬告閣下」,今日的 AO,很多受到 Please be informed……的語法枷鎖,亦步亦趨,只能寫「請你被告知」了。英文公函多用被動語態,有時是要隱去發話人,對事不對人;中文的做法也是一樣,「敬告閣下」也隱去了發話人。電視台的飲食節目,也是怪話不綴:「在六百多種蘆薈之中,只有三數種可被食用。」往日不識字的鄉下阿婆,都懂得說「食得」,文話就是「宜於食用」。聽見「可被食用」,言外之意,即是說「哽得過」、勉強可以入口的意思。當然,節目主持人並無挖苦之意,她只是機械地念講稿,而寫講稿的人,腦裏只有英文的can be eaten,對照中文,字字跟隨,便是「可被食用」了。至於那個「被」字,在敬畏英文語法的一代,有如祖宗祠堂,拆不得也。
由於中文不受制於形式語法,虛詞可以繁衍,發展出豐富的語彙,表達能力甚至要比英文為強,如中文的被、蒙、獲等虛詞,英文要在be之旁,加上副詞
unfortunately 等,始可與中文虛詞的表達能力並肩。中文的被字,帶有不幸或蒙難的意味,並非被動語態,而中文也無被動語態。這是誤解英文文法,以致鈍化中文虛詞(dumbing effect)。英文的被動語態也有很多其他意味的,如 The house was burnt down 或 The ankle was broken 被動語態可以用來顯示後果(result)。如果僵硬翻譯為:屋子被燒毀了、腳踵被摔壞了,就是自找麻煩,增添其他意思,即是暗示不幸之意,但英文原文只是說燒毀、摔壞,無意涉及兇手。
「錄音被偷運出境」
以前的體育報道:「射球由門將救出,前鋒無功而還」,是客觀報道。主觀的球壇評述,如香港在外作賽,與外國對壘的時候,便會寫:「射球被敵方門將救出,我方前鋒飲恨而回。」一字之差,從「由」到「被」,以前的報章拿捏得準。中文的蒙、獲、由、受、告、見、被、遭、罹……由褒義、平義到貶義,一連串的豐富詞彙,由於誤用了被動語態的 be,都遭「被」吃掉了。
香港新時代的記者,寫:「消防員進入火場,發現一家六口被燒死」此乃無端言重,記者真的目睹一家燒死的慘況麼?舊日的記者,寫「一家六口葬身火海」。今日的報紙,寫「傷者送院後被證實死亡」,彷彿記者心腸狠毒,很想傷者活不了似的。舊日的報紙,寫「傷者送院後終告不治」,既有口德,也很客觀。那個「告」字,乃古文虛詞,今人也懂得。
「六四」二十周年前夕,已故中共總書記趙紫陽的自白錄音帶,幾經艱苦,運送出境,重見天日,並成書出版。有報章的小標題,竟寫「錄音被偷運出境」,然而內文卻寫「這份錄音後來成功偷運出中國」,真不知記者是維護集權國家的保密法,還是支持言論自由了。小標題刪去「被」字,即無此疑慮也。
續香港文字學.二十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